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誤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立德樹人的第一個環節,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著奠基作用。但同時,我們看到家長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存在諸多誤區。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薄弱,缺乏責任意識
家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視。首先,家長對于孩子的身體健康日益重視,但卻常常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很少有家長會督促孩子接受心理衛生教育,以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而且,很多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理念上的誤區。他們認為,學校(而非家庭)應該為孩子的心理健康負責任,沒有意識到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維護上應該起的作用和應負的責任,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歸結于學校,導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嚴重匱乏。
二、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導致理解偏差
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渠道、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及其了解該方面知識的意愿都有很大差別。家長主要通過大眾媒體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有的家長參加了專業培訓,提升自我;有的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了解膚淺,了解渠道不正規,導致了解內容有所偏差及理念錯誤;有的家長片面地認為心理健康就是調節情緒,過了這段時間自然會好轉;還有的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了解太多,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意愿較低,缺少自覺、主動的學習意識。
三、部分家長求助意識不強,延誤孩子治療時機
孩子身體生病家長會帶孩子就醫,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心理生病,相當一部分家長求助意識不強,延誤了孩子接受專業的精神心理衛生的幫助。第一,對孩子的心理問題不夠重視。有些孩子已經有生理上的表現,如失眠、食欲不佳、腹部不適等;但是由于親子之間平時溝通不暢,父母了解較少,當孩子向父母求助,或者向學校求助、學校同父母溝通時,父母認為孩子僅是不開心、心情不好,過兩天就會好起來,不需要專業的精神心理衛生的幫助。第二,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很多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閱讀了大量的育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和雜志等,認為自己已然成了半個“專家”,應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很有把握,不必尋求專業的精神心理衛生的幫助。第三,對心理咨詢持有偏見。一提到心理咨詢就會認為有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詢,害怕別人對自己及孩子另眼相看,拒絕心理咨詢。第四,無法接受孩子“心理生病”的現實。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壓力大,過了考試這段時間就會好起來。否認、拒絕孩子“心理生病”的事實、不接受心理教師建議去做專業心理咨詢或去精神專科醫院進行檢查。總之,由于家長求助意識不強,導致孩子無法獲得及時疏解,延誤治療時機。
四、部分家長對孩子接受專業精神心理衛生的幫助依從性差,導致孩子病情反復與加重
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部分家長對孩子接受專業精神心理衛生幫助的配合度不高,態度主要表現為:隨意增減藥量、甚至停止孩子所服藥物、不及時帶孩子進行治療和復查、不遵循醫生的囑咐和建議等。例如,有的家長從事醫生這一職業,但非精神科醫生,認為藥物有副作用,不及時給孩子服藥。部分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孩子病情的嚴重性,對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缺乏,家長對孩子接受專業精神心理衛生的幫助依從性差,導致孩子病情反復與加重。
五、部分家長隱瞞孩子“心理病情”,導致風險增加
家長之所以隱瞞學生“心理病情”,一方面是因為家長認為將孩子病情如實告訴學校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例如,擔心孩子被貼標簽、擔心其他同學的異樣眼光和看法等,害怕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家長不相信學校的服務,不相信心理咨詢服務的作用和效果,還有部分家長不認為孩子有問題,或者沒那么嚴重。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家長向學校隱瞞孩子“心理病情”,學校就無法及時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采取具體、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進行各方面的關照及心理咨詢工作,在學校出現監護缺失狀況,導致風險增加,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事件。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及信息渠道的暢通,很多家長還是有意愿了解并學習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但是限于學習渠道局限,自身識別能力有限,所獲取的知識在科學性、專業性、針對性上都存在不足,而且具體操作的策略和方法也很有限。所以,家長雖然也看了很多育兒文章、書籍,但由于家長沒有專業、系統的知識結構,很難將這些內容轉化、運用、遷移到自己培養子女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較為缺乏。
作者:趙宏玉 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