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兒童肚兜圖案藝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兒童肚兜圖案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無限關愛與希望其平安喜樂的美好祝愿,承載著豐厚的思想情感。該文以近代兒童肚兜圖案為研究對象,溯其淵源,了解其圖案題材、思想內涵等,分析近代兒童肚兜圖案的特點并嘗試進行創新設計,以期為傳統民間文化的現代創新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兒童肚兜;圖案;創新設計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過去,在嬰兒出生之前,母親便開始為其縫制肚兜,一針一線凝聚著母親對孩子深厚的情感,體現著母愛的偉大。母親既是兒童肚兜的設計者,又是兒童肚兜的制作者。母親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繡制的圖案為情感寄托,通常會借助有著“聰明伶俐”“虎虎生威”等美好寓意的圖案裝飾肚兜,借此表達對孩子的深切期許和美好祝愿。
一、近代兒童肚兜概況
1.歷史起源
肚兜是中國古代的褻衣,褻衣即貼身之衣。“褻”含有“不莊重”之意,可見在中國這個傳統禮儀之邦,褻衣是不可輕易外露的,而肚兜的穿著更貼近皮膚。肚兜作為中華民族服飾的一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無數的變遷與創新。據相關資料與考證,兒童肚兜的形象最早出現于唐代瓷器上。人們在肚兜上部設計繩子使其可以固定在脖子處,在肚兜中部也綴有布帶或者絲繩使其可固定在腰部。兒童肚兜最主要的用途是保護兒童的胸腹不受涼風侵襲,人們從宋代蘇焯的《端陽戲嬰圖》(圖1為局部)中可窺見其特征。因肚兜款式簡單,設計人性化,歷史發展悠久,故有學者稱肚兜為“人類最早的服飾”[1]。
2.發展脈絡
肚兜是一種在我國民間極為常見且富有民族傳統的服飾,是一種貼掛在人體胸腹部的傳統內衣,其功能主要是遮體御寒。歷史上,在我國民間,男女老少都會穿戴肚兜,但主要還是以女性和兒童穿著居多。不同地區對肚兜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如,中原地區稱之為“花兜兜”,南方稱之為“肚兜”,還有一些地區將其稱作“抹腹”“裹肚”“兜肚”等。肚兜不僅名稱眾多,而且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漢代,肚兜被稱為“心衣”“抱腹”,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魏晉時期,肚兜被稱為“兩當”,其樣式由北方游牧民族傳來;唐代稱肚兜為“訶子”,其穿著方式與今天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宋代稱肚兜為“抹胸”;元代稱之為“合歡襟”;清代稱之為“肚兜”;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肚兜演變為“小馬甲”。
二、近代兒童肚兜圖案的藝術研究
近代兒童肚兜[2]造型簡潔大方,色彩明艷,圖案寓意吉祥,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基于對肚兜圖案的藝術研究,將其圖案抽象簡化并運用到現代服飾設計中,可以為現代設計注入新的活力,也可為民間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提供思路。
1.近代兒童肚兜的圖案題材
近代兒童肚兜圖案種類繁多,紋樣多取材于世間萬物,通過寓意聯想的方式表達長輩對晚輩的純樸心愿,祈求庇護,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在近代兒童肚兜中,圖案通常包括花卉(雞冠花、荷花、石榴花、梅花、菊花、牡丹)、獅、虎、“五毒”、鳥(雞、喜鵲、鴛鴦)、長命鎖、兒童形象等。長輩通過觀摩現實生活中這些物象的形象,運用織繡工藝描摹這些物象,利用諧音、借喻、類比等方式賦予其特殊寓意。文章通過對諸多肚兜圖案的分析研究,發現在兒童肚兜圖案中,動物圖案最為常見,如龍、鳳、虎、獅、麒麟、魚、“五毒”等(圖2、3)。這些傳說或現實中的動物在人們心中都有著吉祥如意之意,將其繡制于兒童肚兜上,表達了長輩對晚輩寄予的厚望和無限期盼,如,希望晚輩能夠平安健康、飛黃騰達、有非凡的作為等。植物圖案在兒童肚兜中的應用也頗多,如石榴、蓮蓬、荷花等(圖4)。這些植物圖案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其中,石榴和蓮蓬具有多子多福之意,寄托了長輩對家族興旺、子孫滿堂的美好期望。結合以上近代兒童肚兜圖案可以發現,近代兒童肚兜運用了大量的傳說或現實中的動物、植物圖案,將它們組合搭配,能夠更好地表達長輩對于晚輩的某種愿望。長輩將最真摯的情感繡制在肚兜上,并傳遞給即將出生或年幼的晚輩。肚兜不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服飾,它更像擁有愛之光環的保護罩,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時至今日,古人的設計仍然新潮、耐人尋味,設計者在進行設計創新的同時應學習、借鑒古人的設計,將古人的設計理念與現代文化相融合,更好地設計肚兜圖案,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圖案文化。
2.近代兒童肚兜的色彩與材質
肚兜色彩[3]與人的膚色、年齡等相協調,往往體現出當地的民俗文化,其顏色主要有白色、紅色、粉紅色、藍色、淺藍色、淺綠色、淺黃色、黑色等。《閑情偶寄》[4]記載,“富貴之家,凡有錦衣繡裳,皆可服之于內,風飄袂起,五色燦然,使一衣勝似一衣”,這正描述了當時的人與服飾及其色彩之間的關系。兒童肚兜的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絲綢是中國古代制作肚兜的首選材料,按原材料可分為真絲、絹紡絲等。絲綢的優勢在于輕薄、柔軟、透氣,達官貴族家庭一般選用較高檔的絲綢制作兒童肚兜。普通百姓則多選用棉布制作兒童肚兜,其優點在于輕松保暖,吸濕性、透氣性極佳,缺點則是不美觀、易皺,但其便于染色和繡制圖案,因此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人們發揮創造力,設計出各種各樣精巧美麗的圖案。
3.近代兒童肚兜的審美功能性
中國服裝自古就有一種中庸為美的審美意識,傳達的是一種均衡、平穩的美學觀念,這種審美意識在一件小小的肚兜中也有所體現。兒童肚兜的形狀大多具有對稱性,不論是肚兜的紋飾還是色彩,每一處細節都體現著中庸之美。兒童肚兜的審美提倡以物傳神,以紋飾表現萬象之美、人心之美。兒童肚兜體現出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體現著人們與時俱進的思想。肚兜不只是一種服飾,它更是生命的延續,通過紋飾圖案傳達人最本真、最純樸的心之所向。人們寄情于物,通過肚兜表達對下一代無限的關愛和美好的期盼。
三、近代兒童肚兜圖案的現代創新設計
兒童肚兜主要為兒童所用,其圖案富于童趣。為滿足兒童的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圖案,筆者從“五毒”[5]的形象入手,結合現代繪圖軟件Procreate,對“五毒”——蛇、壁虎、蝎子、蟾蜍、蜈蚣展開擬人化的創新設計,結合夸張、變形的設計手法進行構思設計(圖5為筆者繪制),具體設計思路如下。首先,筆者在“五毒”圖案的創新設計中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將“五毒”的身體與兒童的身體組合,并運用了夸張的動作和表情設計出充滿童真童趣的作品。其次,筆者將“五毒”擬人形象的面部表情進行了夸張處理,圓溜溜的眼睛凸顯出兒童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張開的嘴巴凸顯出兒童具有健康的身體、古靈精怪的氣質、活潑天真的性格,擁有無憂無慮、美好快樂的童年。再次,筆者在“五毒”擬人形象的下半身沿用了動物本身的形象,能夠更好地突出“五毒”的特征。如,蜈蚣身體是一節一節的,有很多腳,爬行時腳的運動有規律,身體呈現出一定的S形。筆者將兒童的上半身與蜈蚣的身體相結合,在強化蜈蚣本身的細節特征之外又添增了兒童的活潑感,帶給人可愛的視覺效果。最后,筆者從現代人的審美角度出發,創新設計圖案并將其運用到現代服飾及其他領域中,這樣能夠更好地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筆者在設計構思時始終遵循對稱美的原則,同時又增加搞怪、童真的風格,以探索服裝應用的多樣性。圖5采用對稱式構圖,顏色以黑白為主,空白處以植物點綴,形成黑白、透視、畫面對稱又活潑的效果。設計者也可將該圖案以色彩填充或者解構印花的方式制作成數碼印花面料,運用到服飾品中。結語兒童肚兜是中國自古以來特有的功能服飾,是中國服飾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圖案紋飾極具中國特色,體現了中國燦爛的文明,是中國女性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的對子女的情感寄托物。肚兜之物雖微,但體現著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發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受多元化因素的影響,肚兜的生命力在中國服飾領域漸漸復蘇,在新時代體現出開放、多元、個性化的特征。今天的設計者應結合古人的設計思想,多角度、多方位、多領域地理解傳統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寓情于物,并結合新時代的新思想和新設計,將肚兜的圖案進行大膽創新再設計,這有助于傳承[6]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文章通過對近代兒童肚兜的圖案研究,總結其構圖規律、圖案特征,探尋適合肚兜圖案設計的現代創新思路,為優秀傳統圖案的再設計提供創作思路。
參考文獻:
[1]曾雨蓀.民間肚兜服飾藝術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4-6.
[2]李雁.唐代兒童服飾考[J].絲綢,2015,52(10):63-69,75.
[3]賴曉玲,楊樹彬.陜西肚兜的色彩解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2(6):116-118.
[4](清)李漁,著,江巨榮,盧壽榮,校注.閑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韓榮,吳盈盈.徐州布藝五毒肚兜裝飾屬性與衍生設計解析[J].美術大觀,2018(12):58-59.
[6]黎蓉.中國傳統內衣——肚兜藝術傳承與創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1):44-47.
作者:王亞月 李欣華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