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創新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布將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聚焦為“深度應用和融合創新”。為進一步推動特殊教育學校“教智融合”,在分析特殊教育學校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及共性問題的基礎上,對其與教學的融合創新提出改進策略:巧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情境;設計交互游戲,開展趣味活動;推送精準內容,建立個別化支持;開發線上課程,創新教與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
一、研究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不斷提升,信息技術在推動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轉變方面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布將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重點由“普及和應用”聚焦為“深度應用和融合創新”。特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特殊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實現特殊教育學生(簡稱特教學生)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方面意義重大。實現特殊教育信息化發展改革,深耕適合特教學生的“教智融合”課堂教學創新策略,讓特教學生獲得“適性”的教育,成為當前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學探索的重要內容。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學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1.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信息化工程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為現有特殊教育學校添置必要的教學、生活和康復訓練設施,改善辦學條件[1]。《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匯聚電教系統、教研系統等各方力量,建立專門制作標準和評價標準,遴選包括特殊教育示范課在內的1萬堂優秀課堂教學案例[2]。《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要依據特殊教育需求,建設優質網絡課程及其資源,遴選和開發學科教學工具、應用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訓練系統,建成動態更新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3]。在國家政策的指引和地方各校的積極探索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信息化基礎設施配備豐富。交互式一體機、電子白板、智慧康復訓練設備等的應用已常態化,為課堂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基礎硬件保障。第二,信息化網絡資源平臺有序構建。如面向特教學生的“蘇州工業園區易家新特教資源庫”“特教微課資源”等相繼建立,在“停課不停學”期間,為全國各地的特教學生提供了居家康復資源、線上答疑服務等。部分學校也建設了個別化教育平臺,利用大數據,對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進行評估、監測、分析等。第三,教師信息化水平提升。各種形式的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提高了教師操作信息化設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堂教學中,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2.存在的問題
隨著智慧教育環境的不斷完善,新技術在給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帶來紅利的同時,也逐漸暴露了一些共性問題。(1)重技術輕方法喧賓奪主信息技術因其特有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觀性而為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提供了較大的幫助。但同時,部分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為“迎學生所好”,過分重視信息化教學的“手段”本身,而忽略了特教學生對知識實踐體驗、探索感知的特點。例如,課堂上大量播放視頻,表面上改變了“教師灌輸”的方式,但實際上又導致了“多媒體灌輸”,嚴重影響了特教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此外,在學習勞動技能時,本可以通過實踐體驗,有些教師卻大量使用電子白板進行配對認知、排序練習等,這實際上是“以技術為本”,而非“以生為本”。(2)信息技術應用浮于表面乏于創造性教師是組織教學的主體,其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目前,很多教師尚未掌握信息技術產品的使用精髓和優勢,而僅把其當作課件演示、多媒體資源播放的“展臺”,毫無創造性,更忽略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彌補特教學生思維缺陷、引導其積極思考的重要意義。因此,這不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3)缺少課內外聯動課堂局限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但進行資源檢索時可以發現,雖然教育資源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目前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線上教學資源庫、微課教學視頻、線上康復資源卻少之又少,且專業性難以保證。這些都為教學空間和時間的拓展帶來了挑戰,也使得特教學生的教育與康復訓練過于依賴教師的課堂教學,而難以向家庭教育延伸。
三、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創新策略
技術能帶來益處,但取決于如何應用技術。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課堂的融合和創新改革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將教學策略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巧用信息技術
優化教學情境特教學生思維直觀、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較弱,在自然情境下開展學習,對其理解和運用知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受到教學資源、空間的限制,創設情境的方式大多依賴圖片、聲音等單一維度的刺激,并不是所有教學活動都能在真實的情境下完成。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逐步突破教學環境的限制,將情境的創設由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提升,可利用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營造出更加逼真的情境。例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特教學生可以通過VR眼鏡進入預先設置的虛擬情境中,與教學內容產生交流和互動,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不僅如此,虛擬現實技術還能拓展觀察深度,例如觀察一顆蘋果,可以通過三維透視了解其內部結構,達到深入理解知識的目標,同時也提高特教學生認知探索學習的積極性,為潛能開發提供可能。除此之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營造火災現場等現實生活中無法真實體驗的情境,借助人機互動改善特教學生的社交障礙等。這些與特教學生息息相關的情境,能夠調動多感官經驗,通過沉浸式體驗,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
2.設計交互游戲
開展趣味活動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法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在特殊教育中更是應用廣泛。隨著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游戲的范圍也逐漸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拓展到人機互動,交互式游戲教學軟件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也愈發凸顯。目前,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很多App游戲設計成熟,內容也非常豐富,涉及語文、數學、勞動教育、故事繪本等多個學習領域,且大多具有畫面色彩豐富、內容趣味性濃、即時反饋性強等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能充分調動特教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引導其在探索和試錯中反復練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體感游戲也被逐漸運用到特殊教育教學中,例如在腦癱兒童的肢體康復課上,運用Kinect設備,可以對人體骨骼進行影像識別和追蹤,由于反饋直觀,腦癱兒童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動作,從而及時進行自我評估和矯正。相較于以往的教學模式,體感游戲的優勢還體現在其情境的趣味性、學習的游戲化以及反饋的即時性,能讓特教學生在交互式體驗中較為輕松地完成較高難度的訓練內容,讓康復訓練變得更加智能、有趣。
3.推送精準內容
建立個別化支持特教學生的障礙類型、學習方式、所需支持各不相同,這使得特殊教育課堂教學很難同時兼顧不同特教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給教師課堂組織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多樣化的線上資源、各種便捷的教學App,為實現特教學生需求的精準化支持提供了可能性。在課堂教學的練習環節,教師可以根據特教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基于其興趣和經驗,依托精準化評估進行活動推送。在內容難度上,也可以根據特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進行增減。例如,自閉癥兒童大多屬于視覺學習者,在輔助支持過程中,可為其單獨推送更多的視覺化圖片、動畫線索提示等。隨著大數據逐漸應用于學生學習特點、學習效果的分析,每一次個性化的學習記錄,都能被大數據處理為學生認知庫的一部分,這使得學習過程變得可追溯,教師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特教學生的學習成效、知識結構、學習偏好,從而創設出更加智慧化的課堂環境,尋找到適合特教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
4.開發線上課程創新教與學模式
數字時代,網絡空間的發展使教學環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再拘泥于三尺講臺,各種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也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后疫情時代,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也快速由線下教學向線上教學延伸。從資源層面講,豐富的特殊教育資源和康復訓練資源是實現線上學習的基礎。然而目前針對特教學生的相關教育和康復訓練資源還很少,亟須進一步開發與建設。微課能輔助教師圍繞單個知識點展開重點、難點教學,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實現查漏補缺,還便于復習,因此是一種新型的在線強化學習和拓展學習的有效方式。從“學生的學”的角度看,線上學習對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而特教學生大多表現為注意力匱乏、自主學習意識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點,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線上教學時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策略指導和支持。教師不僅可以為特教學生制訂個性化學習清單,還可以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指導清單,通過對特教學生家庭學習環境、支持程度、學習需求等進行評估,來推薦不同類型、不同側重點的學習活動,這不僅能體現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更能體現利用信息技術對特殊教育學校家校共育模式的進一步探索。
四、結語
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的融合創新,體現了特殊教育學校推進“以生為本、適性發展”的深度實踐。隨著探索的深入,技術的發展逐漸改變了特殊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信息技術讓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情境創設更加貼近生活、學習活動更加有趣高效、輔助支持更加精準個性、教學模式更加智能新穎。在面向未來的教育發展過程中,特殊教育學校的信息化教學需要不斷拓展新思路,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特教學生,促進特殊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
作者:肖皓月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