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繪畫與攝影藝術融合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自攝影術發明以來,攝影就與繪畫有密切的聯系。在歐洲和中國都有攝影與繪畫相結合的作品,被稱為畫意攝影。通過結合具體的案例對中國的畫意攝影作品進行研究與分析,探討中國畫意攝影的表現形式與藝術魅力。
一、攝影與繪畫的融合———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最先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它是指攝影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模仿繪畫的意境與效果。目前查到的最早具有畫意攝影特點的作品是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的《兩種人生》,創作于1857年。這幅作品從題材選擇、草圖繪制、場景布置到最后的照片合成都明顯地具有古典繪畫的效果。同時期攝影家亨利·佩奇·魯濱遜在著作《攝影的繪畫性效果》中論述到攝影家的作品要有繪畫的意趣。畫意攝影真正發展成為一個攝影流派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現了攝影分離派以及成立了國際畫意攝影協會。這些攝影組織都主張追求攝影的藝術效果,融合多種藝術風格,運用攝影技巧如柔焦鏡頭、照片印放技法等達到攝影的繪畫效果。代表人物有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羅貝爾·德馬西等。西方畫意攝影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后逐漸被現代主義攝影所取代。攝影術傳入中國后,畫意攝影也被一同帶來。中國的畫意攝影出現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把攝影與中國傳統繪畫結合在一起,作品富有中國繪畫氣韻。主要代表人物有郎靜山、陳復禮等,他們共同推動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繪畫與攝影藝術
(一)中國攝影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不再閉關鎖國,中國與各國的交流、貿易活動日益頻繁,攝影術隨之傳入中國,并且應用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動中。在之后的時間里,出現了鄒伯奇、賴阿芳、羅以禮等攝影探索者,為當時攝影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1919年,中國第一次攝影展覽在北京大學舉辦,之后一些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的知識分子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等人成立社團、發表文章、開辦展覽、參加國際影展,為我國攝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時期我國的攝影事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光社是最早研究攝影藝術的團體,陳萬里為創辦人之一。他的作品集《大風歌》是中國第一部美術攝影作品專集,專注研究圖像的神韻。劉半農同為光社的成員,他于1927年出版的《半農談影》是我國第一本研究攝影藝術的專著。在著作中劉半農闡述了他的攝影觀點:“攝影藝術美的核心是作者的意境。”他的“意境說”理論將攝影引入藝術的領域。華社(中華攝影學社)是另一個研究攝影藝術的團體。華社的代表成員有陳萬里、郎靜山、胡伯翔等人。郎靜山是中國畫意攝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作品在國內外攝影展覽中展出。光社和華社成立都是以研究攝影藝術、發揚中國文化為主,通過宣傳攝影理論、舉辦攝影研討會、開辦攝影展覽等進行傳播。除光社和華社的成員外,蔡俊山也是畫意攝影的代表性人物,為中國“嶺南畫意”的創始人,將嶺南繪畫藝術的特點體現在攝影作品上。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攝影成為反映社會面貌的新工具。攝影的主流發展方向由畫意攝影轉變為新聞攝影,各種畫報相繼出現,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戰地攝影家如沙飛、羅光達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攝影主要用于宣傳。改革開放之后,藝術多元化發展,攝影技術不斷前進,出現了姚璐、楊泳梁等優秀的新畫意攝影家。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特點
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通常在絹、宣紙、帛上作畫,常與書法、印章結合,以卷軸畫的方式展出。國畫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在絲織品上作畫,稱之為帛畫。中國畫種類繁多,按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按藝術風格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類。中國畫與中國傳統的道家、佛家、儒家文化息息相關,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中國畫在創作上講求氣韻與意境。著名的繪畫理論“謝赫六法”中的第一法就是氣韻生動,同時它也是六法的核心。氣韻是一種精神狀態,在人物畫中以眼神、姿態傳達氣韻,在風景畫中以筆觸、構圖、設色傳達氣韻。畫作是否具有活力和韻味,觀者能夠明確地體會到。畫作失去氣韻也就沒了精神,失了活力,觀者也就失去了興趣。在中國畫中,氣韻首先體現在畫家的筆墨中。筆觸的力度、墨色的深淺和色彩的搭配都是第一視覺印象。其次氣韻體現在畫作的內容與情感的表達中。畫作一定要有內容和情感的體現,這樣畫作才有韻味,有畫外之音。中國畫講究意境美。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藝術中主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意境是中國畫最精妙的部分,它以道家的虛妙思想和佛家的禪悟理論作為其哲學基礎,如王維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中國畫的意境美表現為虛實結合的美、情景交融的美。中國畫的“三遠法”理論即“平遠、深遠、高遠”從根本上決定了畫面的虛實美感。以“三遠法”理論合理地安排景物的位置,首先要獲得畫面的縱深感,其次再調整景物的大小關系、穿插方式、留白面積和明暗關系,進一步達到虛實結合的效果。情景交融的美是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有機統一。畫家在作畫時融入自己的內心情感,觀者通過作品感受到畫家的情感,這是情景結合最好的體現。畫家借景抒情,寄情于畫,將生活經歷與個人情感共同融入畫作。
三、攝影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相融合的案例
(一)融合的先驅:郎靜山的集錦攝影
郎靜山于1892年出生于江蘇淮安,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書畫、攝影。他是中國第一代攝影記者,是中國攝影學會的創始人,是著名攝影團體華社的創辦人之一。他利用繪畫技巧與攝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疊,創作出很多具有傳統山水畫意蘊的攝影作品。他的作品特意加重黑色,突出留白,細化層次,以表達云氣繚繞的景象,并且多用傾斜視角,作品中包含了中國文人畫的精髓。集錦攝影是郎靜山在攝影藝術方面最大的成就。郎靜山在著作《集錦照相概要》中闡釋了集錦照相的概念:“而集錦照相則不然,雖同一拼合,但經作者放映(即放大)時之意匠與手術之經營后,遂覺天衣無縫,其移花接木旋乾轉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貼拼湊者可比擬也。此亦即吾國繪畫之理法,今日實施于照相者也。”簡單來講,集錦攝影就是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原理,將拍攝的不同景物通過經營位置安排到一個畫面中。作品《春樹奇峰》創作于1934年,被視為郎靜山集錦攝影的開端。《春樹奇峰》使用兩張圖片疊印而成,松樹和山峰都是單獨拍攝。松樹置于前景,弱化了山峰的形態,將其隱藏于云霧之中。這樣安排景物位置,使其在空間中產生距離感,達到虛實結合的效果。郎靜山還借鑒了中國畫的印章與詩文,使作品更加符合中國繪畫的特點。《曉汲清江》是他另一幅代表作品,欣賞作品首先可以感受到畫面的煙霧朦朧。作者利用霧氣形成空白,與藏在霧中的遠山、清晰的樹枝形成對比,以虛襯實,使畫面產生無限的空間感和意境感。
(二)融合的發展:姚璐與楊泳梁的新畫意攝影
之所以稱姚璐和楊泳梁的作品為“新畫意攝影”,主要原因在于兩點。第一,攝影技術的革新。郎靜山時代的攝影作品都是在暗房內完成,只有熟悉暗房操作才能完成作品創作。而在當下數字化時代,攝影工具和AdobePhotoshop軟件不斷更新,攝影人員利用后期處理就可以達到畫意攝影的效果,畫意攝影變得更加大眾化。姚璐和楊泳梁的新畫意攝影就是通過AdobePhotoshop完成的,作品展示了創作者超高的后期處理技術。第二,新的攝影內容。姚璐和楊泳梁的作品不僅在形式上與中國畫相融,而且作品包含了對社會現狀的思考,有著攝影紀實性的特點,是畫意攝影的新突破。姚璐的“中國景觀”系列作品運用挪用的手法。在構圖上挪用了宋代繪畫的形式,以扇面的方式呈現。在畫面里,國畫里的山水被替換為現代防塵布下遮蓋的建筑廢料,同時又保留了山水畫的特點。在色彩上,綠色防塵布與青綠山水正好相符,整體色調的處理也遵循國畫的風格。姚璐把隨處可見的素材與中國傳統繪畫相結合,構建了新的景觀攝影。楊泳梁的《蜃市·山水》運用攝影拼貼的手法,把廢舊樓房、建設施工用具、城市面貌等密集地堆疊在一起組成高山峻嶺,他以傳統水墨的方式呈現作品,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楊泳梁在拼貼照片時通過后期處理調整了照片的明度與飽和度,使之符合水墨畫的特點。黑白影像的畫面內容往往讓人感到沉悶且壓抑。墨色的筆觸是深淺結合的,呈現出的效果是虛實相生的。姚璐和楊泳梁把現代化都市的面貌與傳統繪畫相結合,在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上建立了一種微妙的聯系。
四、中國傳統繪畫與攝影藝術的融合方法
(一)形式的借鑒
攝影借鑒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詩文、印章、章法、長卷、扇面等都是中國繪畫的重要元素。一幅國畫作品通常都是詩、書、畫、印的結合體,這些元素對于國畫創作來說缺一不可。詩文即古詩詞。中國畫的題詩與繪畫的內容是相結合的。蘇軾評價王維的作品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題詩是用來傳達畫面的意境和主旨內容,詩詞內容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畫家所要表達的繪畫內容。書即書法,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學習中國畫的人向來要同書法一起練習。印章在畫面中起到點睛或是平衡構圖的作用。在郎靜山、姚璐和楊泳梁三人的作品中,詩書畫印均有體現。
(二)意境的傳承
郎靜山、姚璐、楊泳梁的作品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在他們的攝影作品中,景物位置的安排、影調的處理都嚴格遵循中國傳統繪畫的方法。首先意境的虛實美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體現。郎靜山的《春樹奇峰》就是平遠法的體現。“平遠法”即自近山而望遠山。《春樹奇峰》中山的形態由近到遠,由實到虛,視線由近處望向遠處,由此產生空間與虛實。在楊泳梁的作品里,借明暗、黑白的層次感表現虛實。在姚璐的作品里,借云霧和景物的穿插關系表現虛實。其次他們的作品普遍將個人情感與內容結合在一起。郎靜山的影像充滿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熱愛。他通過攝影表現中國傳統美學,并將其發揚光大,可見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感情。姚璐和楊泳梁更是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思考與看法。觀者可以透過他們的作品看到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社會變化,從而引發人們的反思。
(三)觀念的表達
在形式借鑒的基礎上表現自己的攝影觀。特別是姚璐和楊泳梁的數碼攝影作品,他們以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去表現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城市垃圾、廢墟原本是現實中丑陋的物體,融入中國畫里卻有了一種不現實的美感。姚璐提取城市建筑中的防塵布、垃圾乃至各種材料處理成景物,與宋代的繪畫風格相結合;楊泳梁提取了城市廢墟的景象并與中國水墨山水畫結合。他們本質上都是想通過作品反映城市化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作品融合了自己的思考與觀念。
五、結語
攝影與繪畫有著密切聯系,既有相互排斥的言論存在又有互相融合的典范供人們參考。數碼時代創作畫意攝影作品已經變得非常容易,許多攝影愛好者紛紛加入畫意攝影的創作隊伍,但大多還是局限于對前人作品的模仿。在當下寬松的創作環境下,畫意攝影需要更進一步探索。例如畫意攝影創作可以結合3D技術出現新的表現形式,而非簡單的拼合。同時攝影作品觀念的表達也頗為重要。郎靜山、姚璐和楊泳梁之所以能創作出優秀的畫意攝影作品與他們深諳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原理是分不開的。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藝術設計和攝影的發展越來越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創新。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并不容易。這些先驅攝影師們用他們自己的作品給人們提供了新的視角,指引著人們繼續前行。如何將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攝影很好地結合到一起,既能保持自身獨立性又能推陳出新,這是熱愛傳統文化和攝影的后來者應該去思考和踐行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顧錚.世界攝影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李文方.世界攝影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3]宿志剛.中國攝影史略[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4]丁遵新.集錦攝影[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5]姚璐.郎靜山的畫意攝影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9.
[6]石魯玉.中國傳統繪畫形式影響下的畫意攝影研究
[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7]湯晶晶.當代中國畫與攝影的交融:影畫合璧”催生的新藝術形式[D].無錫:江南大學,2016.
作者:王佩 陳靜 單位:遼寧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