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特色化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非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具有自身的教學特點和適用群體,與音樂專業聲樂教學存在較大差異。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課程作為非音樂專業聲樂課程中的一員,起著服務專業育人、培養專業技能、增進藝術素養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戲劇表演類專業為聲樂課程教學改革實施主體、以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為研究場地,以戲劇表演類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和形成適用于戲劇表演類專業的特色化聲樂課堂教學模式,同時為非音樂專業聲樂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聲樂課程;特色化教學;戲劇表演類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行業需求變化和新興職業的不斷出現,非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需求越趨廣泛。非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大致可分為表演類和非表演類兩大類,戲劇表演類專業具有戲劇表演的特點,是表演類專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文中的戲劇表演類專業,主要涵括了戲劇影視表演、表演藝術和戲曲表演專業。對于戲劇表演類專業而言,聲樂課程作為專業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的主要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發聲方法,形成塑造人物形象時所需的聲音手段。這些專業的聲樂課程,有的用以輔助專業核心技能,有的用以鍛造一專多能的職業能力,有的是用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課程以專業基礎課或專業限選課的形式存在,或延續整個學制,或在其中某個時間段進行。毋庸置疑的是,聲樂課程在戲劇表演類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同時,這類專業的聲樂教學同時兼具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學特點,要兼顧與臺詞、形體、表演等課程的關聯[1],并與其他課程之間形成互通互鑒、交叉融合的關系。但實際上,目前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教學還處在探索階段,因而也使得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課程存在著較大的探索與發展空間。
一、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存在著一些較為普遍的現象,制約著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教學的實際成效。主要有:課程定位不夠清晰:目前,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程的大綱與標準,仍多沿襲于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課程定位、教學目標、能力要求等與專業的匹配度并不高。課程師資也通常由音樂院校聲樂專業或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師資擔任,在聲樂教學中通常具有聲樂專業和音樂教育的聲樂教學特點。由于這些專業的聲樂課程缺乏針對專業的精準、科學的定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未能與專業人才培養緊密掛鉤,教學中缺乏多學科的融合應用,教學特色不夠鮮明,教學目標、能力目標與專業職業能力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實施者往往會有事倍功半之感。教材缺乏針對性:專業教材是專業課程的知識載體,是聲樂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實際上,聲樂領域對戲劇表演類專業教材的開發不足,現有針對性教材數量較少,僅有幾所藝術院校開發的教材,針對的也多為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且在曲目類型、風格形式的選擇上仍趨于保守。目前,戲劇表演類專業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書籍,仍以音樂專業的聲樂教材為主,雖有音樂劇等專屬教材的補充,教學內容仍顯得較為單一,曲目偏向專業化,缺乏戲劇表演類專業所需的專業性、表演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組織形式較為單一: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多為小組課或集體課,但由于學生的演唱能力和音樂素養參差不齊,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則時間上不能滿足。有些已經細分的小組課,在具體教學環節以小組和個體教學為主,個體教學環節則仍然接近于一對一的單一授課模式。人員較多課時較少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時間不足、教師精力分配不夠、學生成長通道不暢、舞臺實踐機會較少等矛盾比較突出。教學內容不相匹配:戲劇表演類專業學生,大多未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他們的歌唱能力、音樂素質程度不一,不少學生不識譜或不能熟練視譜,曲目學習大多通過聽原唱學曲或老師現場教唱,不少人在音準、節奏方面也存在問題,而專業亦未配備樂理、視唱練耳等匹配的音樂類基礎課程,這使得聲樂教學面對教學中的實際困難,進度緩慢、有心無力。尤其在教學后期,對這類專業舞臺演出所需求的主題曲、插曲等作品、多聲部作品排演、音樂小品創排等形成了巨大阻力。有效教學方法缺乏:原先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所用的教學方法,多沿用于音樂專業聲樂課堂的教學方法,以發聲訓練、學生唱歌、教師教學和作業布置為基本流程。實際上,在戲劇影視表演和表演藝術專業的聲樂教學中,往往多種唱法兼容于同一課堂,因而伴隨出現的單元時間內共性教學與個性教學、共性訓練與個性訓練的區分與設定,成為教學中新的矛盾。而在戲曲表演專業聲樂教學中,則要關注行當與聲音之間的區分,其訓練內容和教學曲目往往因行當而異。故而,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難以滿足這種全方位的專業能力鍛造和職業能力需求,需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地參與??己藰藴蔬m用較低:原有聲樂教學的評價標準對戲劇表演類專業學生的匹配度不高,僅對于歌唱技能的評定,對學生而言,有以偏概全之嫌,對專業而言,則猶如隔靴搔癢、不著痛點,難以適用與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和藝術舞臺的實際需求。同時,原有的課程評價,由于缺少了對舞臺實踐和藝術賽事塊面的考量,和評優爭先的激勵機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學習倦怠、興趣不足、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等情況。種種矛盾的存在,催促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教學主動謀求變革,于創新中求發展,促使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課程必須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行業職業能力需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精準定位、制定標準、充實教學內容、梳理教學重點、探索新的教學舉措,同時形成契合于戲劇表演類專業需求的聲樂課程考核與評價機制。
二、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教學的改革舉措
從2014年起,教學團隊以6屆高職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表演藝術專業、戲曲表演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針對戲劇表演類專業的非音樂專業聲樂課堂改革。圍繞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課堂教學,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探索與改革符合戲劇表演類專業聲樂課堂的特色化教學模式、組織形式、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評價機制。主要舉措如下:
1.緊扣專業育人目標,打造“精準化”課程標準
課程定位的清晰、課程目標的確立,是聲樂課程得以有效開展的前提。就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聲樂課程而言,必須要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來精準確定課程的各項內容。聲樂課程教學的實施者,要切實參與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了解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將聲樂課程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與專業所需技能和職業崗位需求相結合,形成緊扣專業特點、兼具自身特色的聲樂課程標準,細化課程能力目標,與專業其他主干課程形成有效銜接。就項目組而言,聲樂教學團隊成員共參與了影視表演、表演藝術、戲曲表演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一專業一課標、一專業一特色”的精準定位,修訂聲樂基礎、聲樂表演、聲樂等課程標準,梳理目標和任務,讓聲樂課程與戲劇表演類專業人才培養形成更緊密的聯系。這個過程中,聲樂課程除了要考慮本身的藝術規律和教學內核外,還要兼顧戲劇表演類專業的育人需求和專業特點,在聲樂課程的整體目標制定、階段目標設定、教學內容設計、教材豐富充實、課程組織形式、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更精準的梳理。
2.挖掘專業育人特點,形成“特色化”聲樂教材
戲劇表演類專業的共性,是戲劇表演為專業的核心技能。在這些專業的學生身上,往往具備了表演方面的專業素質,因而在作品分析、情境創建、人物塑造、舞臺表演上更有優勢,因而聲樂教學也需要根據學生情況,來因地制宜、因時定策、因材施教。如在影視表演等專業中,聲樂課程教學曲目選擇方面可選擇具有角色化、人物化、情節化的,有戲劇沖突、可結合演唱進行肢體表演的藝術歌曲、流行作品、歌劇選曲、音樂劇選曲等曲目,以音樂的術語講述音樂的思想[2],豐富和形成更適合于這類專業學生的聲樂教材。而在戲曲表演等專業中,則要根據劇種聲腔特點,在教材中吸納戲曲發聲訓練方法,融入古曲、古詩詞歌曲、劇種所在地域的民歌、戲歌等曲目,偏向獨唱、重唱、表演唱等形式,以形成符合戲曲表演專業需求的特色教材。因專業特色而制定的聲樂教材,既能適用于戲劇表演類學生的專業能力成長,也能促進其演唱個性的覺醒、聲音塑造力和潛力的開掘、舞臺綜合表現力的有效提升。
3.根據課堂組成情況,采用“項目制”組織形式
有別于傳統聲樂教學一對一的教學形式,戲劇表演類聲樂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多以“一對多”的形式進行。目前,聲樂課堂的教學模式仍較為單一,隨著專業發展和學生數量的增多,一對十、一對十五乃至一對三十以上的組織形式都存在于聲樂課堂中,這就需要教學者適應這種課堂變化,形成新的課堂組織形式。對于基礎階段學生,以整體教學解決共性問題,結合個體教學解決個性問題。但隨著年級遞增,學生學習需求的不同越來越凸顯。能力較好的同學期望有更好的發展、更多的學習時間;能力不足的同學,同樣也有成長的需求。如何在同一課堂不多的時間進行有效有針對性的教學,項目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從二年級開始實施分流制、項目制等特色化教學,讓尖子生與普適生在同一課堂內的兼容共育、共同成長。項目制以項目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學習作品,根據學生個體的聲樂、舞蹈和表演能力進行組隊,兼容獨唱、重唱、小組唱、表演唱、音樂小品、音樂短劇等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打造優質的舞臺聲樂類作品。通過項目制,學習人員、教師精力均被合理分配,有效解決了聲樂課堂教學時間不足、教師精力分配不夠、教學效果無法獲得保障等矛盾。這種項目制的組織形式,不僅利于課堂教學,還有利于課外學習訓練的延伸,課堂實施上教學,課余學生自主進行自主學習、小組排演,將線上線下教育融為一體,有效開拓了聲樂課堂外的訓練時間。
4.聯動技能與素養,整合“多元化”教學內容
近年來,戲劇與綜藝舞臺在檢驗演員表演能力的同時,也同步檢驗著演員的演唱能力。如綜藝舞臺上,要求演員具備唱、演、舞、誦乃至于編、創、導等能力,對舞臺職業技能的要求更為多元。又如話劇舞臺上,《戰馬》中的“歌者”的吟唱、《霧都孤兒》中的無伴奏合唱、《驢得水》中的插曲《我要你》《1977》中的《世界是你們的》《平凡的世界》中的《淚蛋蛋》……在這些劇目中,戲劇、音樂和歌聲交織相融在一起,這就要求戲劇演員在具備表演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現場演唱的能力,這對戲劇表演類聲樂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此同時,由于戲劇表演類學生音樂素養的缺乏,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遇到較大的阻力與困難。對聲樂而言,它集藝術性、實踐性、知識性于一體,專業技能與音樂素養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通過整合歌唱技能與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聲樂演唱的技能技巧培養與音樂素質培養熔于一爐,制定融多元教學內容于一體的聲樂課程教學內容,能有力彌補不足。教師團隊合力設計階段性能力目標,以聲樂演唱能力為核心,通過單元制分階段結合重唱、合唱、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等內容,助推學生演唱能力成長。在低年級階段,融入基礎的樂理與視唱訓練。在高年級階段,則通過原創音樂小品、移植或改編音樂短劇等單元訓練,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內容的有序整合,同樣有利于形成聲樂教學團隊合力。5.結合專業教學特色,探索“戲劇化”教學方法聲樂課程中,教學上的理論性與技巧性是其特色所在。特色化聲樂課堂采用“戲劇化”教學方法,突出了專業的特點。以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為例,教學中充分借助了專業其他課程之間的交叉融合,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以提升教學質量[3]。如結合戲劇表演體系下的放松訓練、注意力訓練、想象力訓練、表現力訓練等訓練方法,結合戲劇“體驗派”“體現派”在聲樂表演中的應用,通過戲劇表演、戲曲表演與聲樂演唱的相關性研究,和聯系感建立[4],建立了“規定情境建立”“作品角色解讀”“聲音表現力訓練”“情感表達與控制訓練”等聲音訓練方法,形成了聲樂作品教學的情境化、多樣化、角色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加強情感表現能力訓練[5],以建立作品與歌唱者的統一、作品內容與表現形式的統一,獲得身心合一的歌唱,達到更為完整的聲樂舞臺呈現。同時,這種“戲劇化”教學還充分運用藝術創造性的特點,扶持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養成,引導學生結合戲劇表演或戲曲表演進行藝術創作,如在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期間,在教師團隊共同指導下,由學生按項目制組成的幾支創作隊,在創作單元中形成了不少以藝戰“疫”、歌頌逆行者為主題的原創聲樂作品和音樂視頻作品,被文旅中國、文化浙江等媒體錄用,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展播和推廣。
6.根據職業能力目標,完善“多維度”考評機制
對于戲劇表演類專業學生而言,原有聲樂教學中對學生的考察形式和評分標準,越來越難以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全程性、多維度、立體性的考評機制應此而生。根據教學實施情況和專業需求,“多維度”考評機制實施3+3+3+X的評分標準,融期初測評、期末考評、平時課堂的教師集體會診和學生互評于一體,各占比30%,X則為專業賽事、各類藝術實踐,占比10%。其中,教師集體會診屬于平時課堂成績的組成部分,配合單元制教學進行,不同組別的學生在同一課堂內以演唱形式進行交流。教學團隊了解聲樂教學的開展進度和學生學習情況,任課教師以集體會診的方式,探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難點、痛點,對存在問題的學生以案例的方式提出來,進行研究分析,集體制定針對性舉措。同時,這種交流方式有益于專業賽事與實踐項目的開展,充分發揮教學團隊成員的合力與教師不同的個體優勢,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力求在聲樂賽事上獲得突破。戲劇表演類特色化聲樂課堂教學改革已持續在六屆學生的聲樂課堂中實施,收到較好的效果。從入學跨入校門到畢業邁入社會,教學團隊對這些教學對象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并進行持續跟蹤調研。在學生反饋中,對聲樂課程的滿意度較高,尤其對課程所實施的教學舉措與方法對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的激發,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這種特色化聲樂教學,一方面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建立起到了積極作用,學生過硬的專業能力得到社會和舞臺的雙重檢驗,在《1977》《驢得水》等舞臺劇節目的演出中有出色展現;另一方面,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得以有效成長,戲劇表演類專業學生近年來在省地級聲樂類專業賽事中頻頻獲獎,在面向社會演出中獲得了教育、行業的專家和社會觀眾認可。通過特色化聲樂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也拓寬了人才的就業渠道和就業面,學生除了進入戲劇表演行業外,還能進入專業歌舞團,在專業團體中擔任獨唱演員、音樂劇演員。演、唱、舞兼優的優勢,使得他們成了某些專業院團的多面手,能同時承擔起戲劇表演、聲樂等舞臺任務。
參考文獻:
[1]祁曉君.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思路與方法[J].歌唱藝術,2017.6.
[2]卡洛斯?查韋斯.音樂中的思想.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
[3]陳璋.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優化路徑[J].戲劇之家,2020.4.
[4]克里夫頓?韋爾[美].演唱的基礎與過程.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8月第1版.
[5]田雷.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現能力分析及訓練方法探究[J].黃河之聲,2017.10.
作者:楊曉浤 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