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發展對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生態旅游的發展遵循人類生態學和循環經濟學系統理論的和諧統一,是以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發展為基礎,促進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國際的研究視角下展開對青海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建設的研究,是青海生態旅游走向國際的重要途徑,根據青海省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條件和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從文化、人才、旅游設施以及科技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提出青海建設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策略。
【關鍵詞】生態旅游;旅游目的地;青海省
一、引言
我國生態旅游業逐漸成為國民關注的重點產業,生態旅游不斷擴大國內外市場,同時也不斷提高旅游產品的品質,是當前社會的前沿產業。青海省作為生態資源大省,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環境,同時也在注重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隨著生態旅游相關理論的發展,國際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與規范化的標準也相繼推出,以科學有效地對生態旅游業的合理開發與保護進行管理與規范校準,從而實現生態旅游業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國際生態旅游的標準以“綠色環球21”國際生態旅游為認證標準,其標準體系由景區的規劃與管理、社區居民參與、自然環保等一系列國際標準構成。青海省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需要從景區基礎設施、文化、政策環境、人才、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完善和提升。
二、青海省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基礎與有利條件
1.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
青海省內自然資源非常充足,其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及柴達木盆地位于其西側,連接著中國文化中傳說最多,最神秘的昆侖山脈,北部橫立著祁連山,被譽為中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中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東北方,其南部則是著名的三江源。在生態系統上,青海省境內涵蓋了高寒草原、濕地、森林、灌叢等多種生態環境,在國際生態系統方面的地位非常重要。因其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深林,水面濕地覆蓋率,被國際公認為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豐富的生態系統中孕育了復雜多樣的生物形態,在這片土地上各式各樣的生靈以其獨特的傳承方式在千姿百態地生活著,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
2.文化旅游資源國際吸引力
在自然資源豐富的條件下,在青海這片廣大的土地上,人們在延續千年的歷史變遷中也留下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底蘊。在這里生活的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習俗與文化,這些民俗文化不斷融合、演變,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多元化民俗共生的青海文化。青海文化在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民俗藝術文化,保留了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風俗和民族風情,傳承了悠久的歷史演變和古老的民族故事,是整個中華文化中極其豐富多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悠長的歷史文化奠定了其樸實純真的民俗文化,也導致其所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悠長古老而淳樸的。青海省現有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藏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為代表,其中熱貢藝術是藏佛文化中影響最具深遠的一個分支。熱貢藝術文化以藏族民俗故事、詩歌等為原型基礎,發展出唐卡等不同形式的繪畫,歷史詩歌等不同藝術形式。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歷史長河中其傳承制作者技藝精湛,不斷發展傳承,使其被譽為藏畫之鄉,是青海省發展生態旅游業的文化優勢。
3.對外開放環境與政策優勢
政府對青海省的自然文化資源非常重視,前后在此設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格爾木昆侖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國家級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同時還對青海省進行經濟技術開發的大力扶持,設立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對青海省的旅游產業開發也在逐步進行優化完善。青海省在自然資源上有著絕對的優勢,政府在支持當地的旅游設施建立,旅游服務培養及旅游吸引設施上都進行了政策支持。當地政府擬在2025年時將青海省旅游人次與總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35年,基本打造成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三、建設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存在的問題
作為產品產業聯合發展和國際化的生態旅游目的地,不僅要重視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也要促進社會與經濟的相互協調,以及需要具備國際化標準的旅游功能。青海省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景區基礎設施不完善
生態旅游景區的發展需具備完備的旅游基本配套設施。目前,青海省的生態旅游發展對于景區配套設施方面還缺乏較大的需求。由于景區的旅游管理專業人員與資金的缺乏,生態旅游產品主要以簡單的觀賞游覽為主,缺乏相應地旅游體驗設施及配套的旅游體驗項目,無法滿足游客的旅游體驗需求,且景區內沒有配套的安全設施。以青海湖為例,景區內道路沒有安全提示標識牌、沒有游客休憩區、景區內沒有設立旅游廁所、景區周邊保護的設施簡單等,無法為游客提供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環境。
2.文化價值發展層次較低
作為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擁有著獨特的多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然而目前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對民族文化的開發層次較低。青海省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以游覽觀光為主,未將具有多樣性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旅游的特點與品牌價值。青海省目前對于旅游文化資源價值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眾多“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歷史文化國際化宣傳和展示不足,例如在佛教傳承中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藏族特色刺繡、唐卡、繪畫、藏戲、民間歌舞等,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都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缺乏向國際展示的機會,沒有形成“國際文化”品牌名片,對河湟文化、歷史文化、古絲綢文化價值方面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無法展示“青海文化”的特色與魅力,需加強對文化內涵價值的開發。
3.缺乏生態旅游領域專業人才
目前青海省發展生態旅游相關專業領域的人才較為缺乏,一方面缺乏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旅游管理專業的從業人員,不能滿足青海省發展國際生態旅游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態旅游景區的講解人員與管理工作人員缺乏對生態旅游內涵與發展相關的專業知識的了解,且無法提供接待國際游客的外語服務。同時,由于青海地處西部較不發達地區,難以吸引相關旅游學與生態學專業人才,不利于青海省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4.旅游、文化與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不足
生態旅游走向國際的特征是其在發展的過程中結合現代的大數據等科技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面臨國際與國內的生態旅游產業之間的挑戰,各地生態旅游景區紛紛轉向其他與科技結合的發展模式。說明,通過科技整合旅游資源充分發揮其優勢打造智慧旅游等模式是旅游業新的發展趨勢。具有國際品質的昆侖文化、唐卡、青繡、藏毯文化旅游資源等體驗化與科技化開發不足,缺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沒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目前,青海省生態旅游的發展與營銷還未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仍以旅行社和直接營銷為主,尚未形成互聯網與大數據云端等科技為一體的運營模式。
四、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在青海省建立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的是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同時在各方面部門的共同合作下,系統的、有規劃的開發當地的生態文化資源,實現以生態保護優先的發展路徑,促進青海生態環境與文化、經濟的相協調。
1.加強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以國際對生態旅游的各認證標準為基礎,青海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需完善升級生態景區內的各旅游設施、體驗設施等,拓展國內外客源市場,從國際游客的需求完善景區內旅游公共設施、體驗設施,開發參與性、旅游體驗性較強的旅游活動與項目,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的精品路線與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增加游客對生態旅游產品的價值與質量感知。同時,面向游客的旅游需求,著重建設景區內的娛樂設施、游客休憩區、自駕游游客停車場、游覽設施、旅游廁所、景區內小交通及住宿設施等,加強對青海生態旅游的國際宣傳,樹立良好的國際生態旅游品牌形象,以更好地建設青海生態休閑國際知名旅游勝地。
2.以文化為先導構建青海國際旅游目的地形象
以現有的文化交流活動為基礎,打造“青海文化”一系列的青海文化藝術博覽會。用演唱會、音樂節等現代流行的交流方式促進中外相關人員進行充分友好的溝通交流。舉辦青海文化藝術品展覽會,將唐卡制品、藏族刺繡等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藝術品進行展覽,吸引對此感興趣的國際友人來此參觀交流。以多種交流方式相結合,提高青海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促進雙方的交流。同時,加強青海文化海外傳播,打造“大美青海”獨有的文化品牌,將帶有極具特色的藏族刺繡、酥油茶、唐卡形式藝術品等旅游產品推向國際,讓青海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深入打造青海高原特色生態旅游品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青海申報世界遺產保護項目,以河湟文化、青海文創產品及非遺制作過程等推動“青洽會”進一步對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交流,以構建良好的以文化為先導的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形象。
3.加強生態旅游人才的培養
依托青海“一帶一路”的優勢,加強與國外學校的合作,聯合培養生態學與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相關部門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引進國內外生態旅游領域的專業人員。建立良好的生態旅游教育體系,對青海省生態旅游景區的工作人員與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與考核,提高其對生態學、旅游管理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知識的教育,加強景區內的應急預案與安全生態環境的認知,完善生態旅游景區內的安全設施標示牌、生態教育的智慧解說設施、開發建設景區的環保設施,提高游客對生態環境的教育,完善景區的管理機制。
4.深化旅游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
利用科技加強對生態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檢測生態環境的質量與景區的承載力。通過專業技術開發建設“云端”與智慧旅游的生態旅游產品,打造青海文化影視、游戲與動漫創作國際合作基地,充分發揮當今社會的網絡科技及數字文化的普及優勢,創立青海文化產業基金,與國際相關產業合作,制作與青海文化相關的影視產品、游戲動漫等作品,將青海文化帶入外國民眾的印象之中,加強其對青海文化的了解和興趣。
參考文獻
[1]李鈴.基于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的云南石林旅游區旅游產業生態化管理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2]葉欽地,徐鴻鷹.福州“海絲”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的路徑與對策[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3):112-120.
作者:劉華蓉 卜詩潔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