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醫學生人文 素質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選擇。要深入挖掘高職醫學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構建全員格局,形成協同育人模式,不斷提升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實效性,從而培養出有仁愛之心和擔當精神的新時代高質量醫學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醫術是最美和最高尚的。醫生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即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作為一名醫生必須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有人文情懷和較高的人文素質,樹立“以人文本”和無私奉獻的價值觀。社會的發展,使醫療事業得到了快速增長,但也使部分醫生為了個人利益,出現了醫德示范,忽視人文素質培養,導致人文情懷的缺失。因此,作為培育醫學人才之一的高職醫學院校,必須重視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問題,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1課程思政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內涵
1.1課程思政基本內涵
課程思政不是指一門單獨的課程或教學活動,而是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專業、各環節、各方面,以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目標,進而構建“大思政”格局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了價值塑造、知識傳輸、能力培養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以育人為教育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2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個人掌握的人文知識以及所形成的人文精神體現出的個人素養,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品位、情趣審美、心理素質、人生態度以及道德修養等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處世原則和價值觀。醫生,救死扶傷是其天職,人文主義素質是其必須要具備的品質。“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醫學生的人本主義情懷,加強學生對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的理解,培養愛崗敬業的態度、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它是一個“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時間積累過程,要想完成質的變化,就必須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到和專業教育同等高度的重要地位上。
1.3課程思政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
課程思政和人文素質教育都是培養人們道德情操、價值觀念,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和人文素質教育雖然在教育領域、教育形式、評價標準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如教育目標一致性、教育方式的重疊性等。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引導醫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培養其人文情懷。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也是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格,將正確的價值觀轉化為外在的行為規范,從而使其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素養,這其中就包含了人文素養的內容。所以,課程思政和人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都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和基本保障。
2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和重要性
醫生擔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事業也在快速發展,但部分醫生的人文素質卻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逐漸失去了人文情懷。所以,高職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人員的重要成員,其人文素質的培養就愈加重要。特別是近年來,課程思政的建設也要求高校將育人作為重中之重。因此,高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成為各高校和專業課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課題。
2.1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
根據調查分析可知,目前高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并不十分樂觀,部分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由于學生學情復雜化、教師能力有短板、標準體系不完善、評價方式不健全等導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1人文課程設置不科學,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首先,高職醫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短,醫學專業課和人文素質課程在課程設置時間上存在突出的矛盾。同本科醫學五年制教學相比,高職醫學院校僅為三年制教育,而在校學習的時間僅僅為兩年,但要學習的醫學專業課程較多。為了使高職醫學生掌握系統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在課程設置上,就必須滿足專業課程的教學,這就使得部分高職院校的醫學人文課程量和課時數有所不足,導致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只能停留在表面和口頭上,缺乏足夠的實際行動。其次,部分高職院校認為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遠比人文素質教育重要,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在調查中發現,有近一半的學生雖然聽說過“人文精神、人文素質、人文教育”這些概念,但對其具體內涵還不清楚。也有很大一部分醫學生對自身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客觀評價是比較欠缺或者比較不滿意的。但學校現有的人文教育仍然存在課程單一、教育途徑和方式過于傳統單一等問題,這遠不能滿足高職醫學生對學習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培養的需求。2.1.2學生個人人文意識淡薄,忽視了人文素質的養成。總體來看,絕大多數高職醫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比較重要,學校開設的人文專業課程對自己人文素質教育也有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職業教育過分注重醫學科學的技術層面的職業訓練。醫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很多的醫學技能大賽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卻很少有關于人文素質的評價模式和考核標準,這就導致部分醫學生認為醫學生只要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好醫學技能就行,而學校開設人文課程和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是可有可無,甚至是完全沒必要的。因此,部分醫學生將人文課程的學習僅僅當成是修好學分,聽聽故事,在課后也沒有主動學習和閱讀相關人文書籍的習慣,個人人文意識淡薄,忽視人文素質的養成,導致人文精神嚴重缺失。2.1.3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沒有形成人文教育合力。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需要各學科圍繞共同的育人目標協同推進,才能切實提高其教育效果。但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很多醫學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平時的授課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給學生講授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人文素質教育則是人文專業教師應該完成的,與自己沒有多大的關系,從而沒有發揮自己的育人功能。同時,有部分醫學專業教師,他們個人的人文素質就相對較低,也不重視人文素質的養成,缺乏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專業教師的不作為,使得人文專業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感到孤立無援。因此,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無法形成人文教育合力,也是導致高職院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2.2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加強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時代的重任。與其它學科不同,醫學除具有自然科學屬性外,還有其特殊性,即人文屬性,它是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雙重屬性的一門科學。所以,醫學生不僅應該具備醫藥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應必須具備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素養,形成完善知識結構,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2.2.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醫學必須以科學為基礎,但醫學必須以人文為導向。21世紀產生新使命,新使命呼喚時代新人。當前我國需要的醫學人才應該是德才兼備的。這表明,醫學職業教育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所以,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更要重視培養廣大青年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其更好地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2.2.2醫學非人性化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醫學人文主義才能實現。中國古代南齊陽泉在《物理論·論醫》中指出:“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也有了巨大的進步,這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機會,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如部分醫生展現出來的“無錢不救”“金錢至上”醫商勾結倒賣假藥等醫德失范行為和非人性化的醫療服務,使得現在社會對醫生的人文素質產生了的失望和懷疑,也對其功利行為產生了嚴重不滿。醫生也不再只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得代表,有部分醫生也成為令人談之色變的“劊子手”。這都是由于醫學人文學的發展和醫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沒能及時地解決醫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后果的寫照,這也表明了加強醫學人文學建設,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實必要性。所以,醫學技術和人文精神結合是醫學得以發展的根本保障,醫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非人性化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醫學人文主義才能實現。2.2.3新時代背景下醫學的發展離不開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醫學是直面人的生命的學科,更強調人文關懷。“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學生未來的職責和使命,而這一職責和使命的實現則要求醫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如對患者要具有耐心、愛心、同情心、責任感,還要有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受挫能力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同時,醫學的發展也離不開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作為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高職醫學生必須具有廣博、豐富的人文知識,要做到在努力學習業務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還必須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更廣泛的人文社科知識,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因此,加強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對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為了適應當前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相結合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
3“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
為了科學應對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學院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轉變傳統的醫學人文教育觀念。通過完善人文課程體系,運用課程思政理念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以及提升醫學專業課教師的人文教育能力,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結合學校自身與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切實增強高職院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3.1完善人文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思政與人文教育橋梁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將課程思政的理念運用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落實好對《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行為醫學》《衛生法學》等基礎醫學人文課程的開展。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增設人文素養類選修課程,豐富人文知識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興趣,自覺提升人文素質。其次,由于醫學專業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獨特性,其專業課程和課時量不能被縮減,針對高職院校存在的人文課程設置不足,課時量少的問題,可以在醫學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和人文元素,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形成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課程與人文教育共同作用,實現在專業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進行思想引領、人文熏陶、價值觀養成的育人目標。進而增強高職院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不斷提升高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3.2更新傳統醫學教育觀念,形成協同育人機制
仁愛、達理是醫生的必備條件,種種醫患問題和醫德失范現象頻發,表明新時期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現代醫學呼喚人文精神回歸的迫切性。高職醫學院校同樣承擔著“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的時代重任,并應構建起全面、科學的醫學教育培養體系。“這就要將教育的根本目的確立為培養醫學技能、道德品質和人文素質兼備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療人才。”因此,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的醫學教育觀念,既要傳道,更要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時代重任。這就是要將各專業課的育人功能整合起來,形成協同育人機制。專業課教師要轉變傳統“重理論、輕育人;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切實將育人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不斷提升自己課程思政教學水平,積極主動與思政專業課教師發揮好聯動作用,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加強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培養,發揮好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作用,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3.3加強教師能力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形勢下產生的教育理念,在落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了獨特而全面的育人作用,是課程改革的全新探索。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學校要組織好“課程思政”的相關教育和培訓,使專業課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如邀請專家進行醫學專業課程思政相關案例展示,使專業課教師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增強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自覺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不斷豐富自己的授課內容,完善教學方案,將愛國主義、人文主義、大醫精神、創新精神、責任擔當等全面融入專業課課堂教學中。同時,高職院校要針對新時代醫學職業教育培養要求,特別是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從實際出發,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多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對專業課教師進行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的培訓,不斷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和科研水平,深挖學科育人功能。從而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思想端正、觀念先進、具有較強課程思政和創新意識高素質教師隊伍,利用課程思政的理念,增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人文素養教育的適應性,引導高職醫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和情懷。
4結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不僅是醫學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醫學生人文素質不可忽視的重要時代課題。同時,高職醫學生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掌握系統而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質,這也是醫學生以人為本大醫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只有將高職醫學生的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醫學人才支撐。
作者:趙曉玲 許啟芳 單位:甘肅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