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設計出可準確評估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實效性的框架模型,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強化企業市場競爭實力,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對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思路、信息化戰略的分析框架模型設計進行了詳細論述。通過本文研究可知,企業在模型構建過程中應重點保持企業信息戰略目標、模型分析結果的一致性,發揮其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參考價值,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制定奠定數據基礎。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
一、企業信息化戰略模型研究背景
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是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在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后,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大量成本,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實踐的主要場景。在此背景下,各類組織單位主動探索企業信息化戰略,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帶動自身生產力提升,為社會進步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1]。“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是國家針對社會經濟管理活動信息化趨勢提出的引導戰略,要求企業響應國家號召,持續通過內部改革落實信息化戰略。按照企業生產管理特點可知,信息化技術在具體使用時多以ERP、MRP等系統為載體,能夠增強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但回顧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相關數據表明,企業信息化建設成功案例占比較少。所以,為有效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加強企業經濟活動與信息化戰略的緊密程度,需基于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構建分析框架模型。
二、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整體思路
企業信息化戰略具體是指企業基于計算機、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分析企業生產、內部經營、信息化管理需求,匯總企業相關信息數據,從而借助企業內外信息的相互銜接重構信息化方案,多層次優化業務流程。實際規劃思路有三條。其一,整體規劃,即應用信息化系統處理企業生產活動生命周期內的業務信息,自動對各類項目展開分析業務。企業可從項目、生產業務的各個階段中擬定信息化建設方案,制定出完整的信息化戰略,如信息系統構建方案、信息化分析系統設計方案等。其二,集成應用信息化戰略規劃。在企業信息化戰略中,BITA、EITA是企業戰略集成的主要渠道。企業需要利用BITA框架整合生產、管理業務、信息技術,使現有信息化平臺適應企業經營需求,隨后在構建EITA模型基礎上建立ISSP信息系統,羅列信息化戰略規劃,規劃內容包括企業營銷、發展、內外部競爭、融資、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等方面[2]。其三,分析框架模型。企業在進行信息化戰略規劃時,為確保高效利用信息技術,還應構建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的分析框架模型,并通過該模型的功能板塊處理企業信息化數據,打造可支撐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系統。
三、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設計
企業在信息化戰略規劃基礎上所構建的分析框架模型是以企業信息化建設方案實施需求為依據,采用BSP方法打造的可系統規劃企業信息化戰略的CU矩陣。該模型在運行中可自動挖掘企業信息化建設資源,劃分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并以“關鍵成功因素法”為核心,分析處理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形成具有戰略規劃評價、生成作用的框架模型[3]。該模型是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的重要支撐系統,可通過六個步驟依次分析、評價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方案。第一,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目標,應用BSP方法判斷企業生產業務流程與該目標的匹配度。第二,在自動優化企業生產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分析各流程的價值、效益,判斷信息化戰略規劃中業務流程的價值成分。第三,基于企業經濟活動中的生產業務、技術改革需求,制定可支持該信息化建設的分析方案。第四,借助CSF方法,分析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中方案成功應用的“關鍵因子”,便于企業管理者通過業務關鍵因子的分析結果匯總實現信息化戰略規劃目標的業務指標。第五,針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內部管理決策建立支撐系統,形成有利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方案。第六,企業分析框架模型中所涉及的分析模型較多,包括SST、BSP、CSF、PA等方法,各類分析模型可依據企業信息化戰略實施內容,從企業整體規劃、目標制定、價值鏈管理等多方面優化設計企業戰略實施方案,使該項工作與模型設計相適應,為企業增強競爭實力打好基礎[4]。
四、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的架構
(一)基層數據庫
在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設計中,基層數據庫具體指面向“戰略規劃數據”的分析載體,該板塊主要強調戰略數據匯總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在具體應用中會以數據分析為核心。企業制定信息化戰略規劃方案后,模型內的基礎數據庫可基于戰略數據定義、實體信息、數據分類以及驅動數據庫內的邏輯分析算法建立數據庫模型,隨后在BSP、SSP的支撐下將其滲透在企業信息化管理機制內,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數據支持。一方面,模型中的數據庫板塊運用期間,企業可自上而下地分析各項業務、生產活動的基本目標、職能需求[5],并按照數據庫內的子系統優化最終的戰略規劃方案。另一方面,企業可利用數據庫內的信息數據構建企業信息化建設部門的功能模型,并結合企業信息化假設需求自動匯總各項數據,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完整的數據結構,使其能夠有效識別信息化戰略的實施效果和預期收益。在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中,SWOT分析模型是模型數據運行的驅動力,可依據數據庫內的詳細信息分析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時的內外部優勢,并用詳細結果顯示企業戰略規劃方案的可行性。首先,企業可運用SWOT模型感知企業整體情況,如企業信息化程度、企業信息化建設目標等,在獲取SWOT分析結果后,再應用SPACE矩陣從財務、競爭、產業、環境等方面分析信息化戰略的實施優勢。其次,建立SPACE矩陣,將企業財務優勢、技術競爭優勢、企業環境優勢、產業優勢作為變量,并對各變量給予具體的評分值,評分范圍為1~6、-1~-6。驅動模型分析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之后相關人員可記錄矩陣內各數軸的變量和,計算變量總數以及各變量的平均值。最后,若SPACE矩陣中某一向量處于“進取象限”,則表示企業戰略實施成功率較高,可憑借自身優勢、市場環境推進信息化建設。若向量處于“保守象限”,則企業應重新改進信息化戰略規劃,避免過分冒險,應通過緩慢滲透的方式實施信息化戰略。
(二)決策信息網
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中,其分析框架模型的決策信息網主要是指針對企業信息化管理決策的戰略分析結構。該結構中可用的分析方法包括CSF、SST,其在企業信息化戰略分析模型中有著較強的建模分析功能[6]。其中,SST方法代表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目標轉化法,分析理念建立在企業戰略目標、信息化規劃目標的關聯中,具有識別企業信息化戰略、轉變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目標、支撐戰略決策的作用。CSF方法是分析框架模型中決策信息網的核心組織,可作用于信息化戰略的整體規劃。該方法應用期間,企業可借助決策信息網與信息化管理部門進行信息共享、數據交流,挖掘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目標實現的關鍵因子,識別可成功實施信息化戰略的指標數據,使得企業能夠在信息化變革中解決經營、生產、管理中面臨的挑戰。
(三)流程優化平臺
1.基于VCA法的流程優化。流程優化是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構建分析框架模型時企業仍需面向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建立“流程優化平臺”。該結構的關鍵內容是按照企業現有的信息化戰略規劃方案,分析企業業務流程價值、生產效率、流程鏈條的創造方法,之后通過流程簡化、改進的方式,使得流程鏈價值與企業信息化戰略目標更匹配,讓業務流程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滿足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實力的基本要求。VCA法是該板塊的核心,能夠在企業信息化戰略實施中將模型分析功能應用在流程優化中。企業管理者可將流程鏈條的價值信息輸入模型內,在轉換、輸出后獲取業務優化序列信息,為企業的經濟活動、日常業務分析其增值行為,從而確保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的實效性,發揮其在業務流程優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應用VCA法分析企業業務流程時,企業應注意在分析框架模型運轉中靈活利用信息技術,改善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業務實踐環境,為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提供助力[7]。2.基于PaaS平臺的流程優化。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分析框架模型中,PaaS平臺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準,針對性解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且能夠起到流程優化、跨業務決策與管理的作用,可多方面處理分析企業業務管理信息,是模型設計的核心內容。具體來說,企業業務運行的重點是流程,PaaS平臺是采用“大量定制”的方式對現有生產流程、業務流程、管理流程進行開發。不僅如此,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中,PaaS平臺可自動結合信息化技術、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建設目標來改進企業內部流程,滿足企業信息化建設中流程建模、流程運維、流程分析、流程執行等要求。某企業在構建信息化戰略分析框架模型時,應用PaaS平臺內的流程優化技術全面提升業務決策水平,高效下達業務流程相關的決策指令,反饋決策信息,使得企業經營管理目標得以實現,提高了企業信息化水平、市場競爭力。除此之外,該企業在分析框架模型設計中借助PaaS平臺對企業內的56個流程服務實施了監控,綜合管理了信息化系統中的數據集成、文件集成和待辦集成業務,打造出了簡潔明了的業務流程自動優化模式,解決了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中的數據孤島問題。
(四)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的基礎性內容,是企業拓展業務、進行市場競爭的關鍵。在基于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構建分析框架模型時,供應鏈管理是模型設計的主要板塊,企業可針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價值、企業競爭力提升目標分析企業經營中供應鏈的實際優勢,計算各類項目、生產活動中的風險或收益。對此,企業可借助SGM模型法構建信息化戰略網格,診斷企業供應鏈管理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以此完善企業信息化戰略。在此過程中,企業供應鏈管理板塊中所用的SCM法能夠準確分析企業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供應鏈管理效果對企業信息化戰略實施的影響,為企業戰略規劃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撐。基于SCM法,某企業建立了SCOR供應鏈參考模型,改進了企業供應端口、集成端口、企業信息化戰略流程。但在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中,SCOR模型更為強調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優勢,相關人員在該模型應用中可構建兼容性較強的供應鏈管理流程機制,完善分析框架模型功能。一方面,對于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該模型中的SCOP模型可與CPIM集成應用,并從生產運營、供應鏈管理流程等方面建模,使得分析框架模型能夠作用于企業供應鏈管理,為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企業可在模型中增加ERP框架及拓展系統,系統內PDM/CAPP等數據段可自動管理制造、物流和銷售端口,以此發揮供應鏈管理中企業信息化技術的實踐價值,為企業供應鏈管理決策提供數據參考。
[參考文獻]
[1]茹振,楊蔚然.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及其管理模型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9):22-23.
[2]鮑連科.運用ERP有效提升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路徑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1):55-57.
[3]褚斌斌.精益制造企業的信息化模型策略應用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32(7):15-16.
[4]李澤建,孫少娟.高層管理者視角下的企業信息化風險評價模型[J].科技與經濟,2018(2):60-65.
[5]牛偉麗.油田信息化戰略框架及管理成熟度模型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7):75-77.
[6]劉春艷.智能制造視域下NBP公司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7]田野.基于TOGAF企業架構分析科研機構信息化規劃[J].信息周刊,2019(30):1.
作者:萬胤岳 單位: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