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堅持群眾路線的司法審理淺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這是1943年毛主席為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錫五的親筆題詞。70多年前,時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在華池審理了著名的“劉巧兒”爭取婚姻自由案,由此創造了以“堅持群眾路線、調查研究、巡回審理、注重調解、就地辦案、方便訴訟”為核心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樹起了人民共和國司法戰線上的一面旗幟。70多年后的今天,在“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華池縣,基層法庭面向群眾,積極探索符合社情民意的審判調解方式,堅持深入鄉村巡回審判,攜卷辦案,人性化調解,用實際行動踐行“馬錫五審判方式”,并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一、巡回法庭司法服務“零距離”
“我回家后一切都好,與兒子、兒媳相處十分融洽,感謝法官及人民陪審員的調解。”栗某一邊招呼客人,一邊說著被兒子接回家后的生活。這是華池縣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回訪贍養糾紛案件當事人栗某一家時的一幕。原告栗某與丈夫李某有3個子女,1980年丈夫去世,栗某將長女和12歲的長子李某留在家中,獨自帶年僅5歲的次子前往新疆。后來,栗某長女嫁人,由于其丈夫經常對她實施家暴行為,導致栗某長女離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2012年,栗某次子外出打工后,又下落不明。栗某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被烏魯木齊市新源縣民政局送回華池縣,只能去投靠兒子李某。但母子二人感情并不融洽,雖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形同陌路。2020年2月,栗某與李某因家庭瑣事產生矛盾,遂被送往華池縣悅樂福利院暫住,但栗某不符合福利院收養條件,無奈之下,栗某以未盡贍養義務為由,將兒子李某訴至法院。案件受理后,考慮到栗某高齡,行動不便,華池縣人民法院決定在悅樂福利院開庭審理栗某訴兒子李某未盡贍養義務糾紛案,并通過此案例讓群眾受到教育。為此,承辦法官邀請福利院院長、包村干部和村委會主任等參與案件的調解工作。通過承辦法官、人民陪審員、包村干部、村委會主任和福利院院長等的調解和溝通,栗某和李某終于解開心結,認識到了各自的錯誤,相擁而泣,贍養糾紛得以圓滿化解。讓巡回法庭來到群眾身邊,進行現場審理,用心傾聽和感受當事人的心理癥結,及時捕捉歸納案件的爭議焦點,把“勸、批、談、教”相結合,努力化解當事人的心結,是華池縣人民法院踐行“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具體表現,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在2021年“司法走基層”系列活動中,華池縣人民法院工作組每結束一次庭審,都要挨家挨戶發放《民法典》宣傳手冊、刑法常識匯編等普法資料,為群眾提供“點對點”“訂單式”的司法服務,耐心解答群眾的法律問題,進一步了解當地的社情民意。2019年至2021年,華池縣人民法院開展基層巡回審判15次,通過群眾參與評理說法、訴前調處、“背靠背”做工作、“集市法庭”等方式,從法理、情理的角度真誠溝通,使每一件糾紛化解都能找到合理的方法。
二、輕“判”重“調”清官斷好家務事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華池縣人民法院卻在“家務事”上下起了功夫。2016年3月,華池縣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全國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法院之一,推行家事審判改革。“我很想您,但我更希望您活著,您可以不回來,但一定要好好活著,等我長大了保護您……”一個14歲的小男孩在法庭審理時對3年前離家出走的媽媽聲淚俱下地說道。“打自己老婆就是家務事。”張某某在法庭上說得“義正詞嚴”。這是一起因嚴重家庭暴力引起的離婚糾紛案件。被告張某某為了在家中彰顯“大男子”本色,對原告輕則惡語相向,重則棍棒相加。原告為此精神恐懼,一走了之,離婚意愿強烈。華池縣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團隊負責人張海燕說:“類似案件,如果簡單一判了之,不僅不利于矛盾化解,極有可能引發更多潛在的社會風險。”在庭審環節,主審法官注重對家庭成員間情感的修復,改變家事糾紛重“判”輕“調”的做法,通過“背對背”調解,緩和雙方之間的矛盾。最終,被告張某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對自己的家暴行為表示懊悔,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得以保全。“家事案件‘定紛’易、‘止爭’難,針對婚姻家庭糾紛所具有的社會道德屬性,將審判‘溫情’和程序‘剛性’相結合,一直是我們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家事審判思路。”張海燕說。華池縣人民法院組建的家事審理中心,由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法官組成,引入懂心理學的司法輔助人員介入,并通過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法院指導、社區參與,建立完善了由法院牽頭的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在外部環境建設上,開設“圓桌調解室”,進行“家庭化”布置,以“丈夫”“妻子”和“母親”“兒子”等稱謂的標牌,緩和原、被告之間的對立情緒;設置宣泄室、心理咨詢室、兒童娛樂室等,滿足新型家事審判的需要;張貼溫馨感人的標語、貼畫,構建家的氛圍,營造怡人環境,突出“和”的理念。在家事審判工作中,試點實行財產申報、合理分配舉證責任、設立冷靜期、適用人身安全保護令、建立符合縣情的多元糾紛庭審聯調和離婚案件訴前和解等制度,更好地化解家事糾紛。6年來,華池縣人民法院家事審判改革全面推開。當庭宣判率、服判息訴率、調撤率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探索形成了具有隴東地域特色的新時代“馬錫五”巧斷家務事審判工作模式。截至今年4月11日,華池縣人民法院共受理離婚糾紛、婚約財產、子女撫養費等各類家事案件2172件,家事庭調撤率都在85%以上,其中,2021年家事庭調撤率達到94%。跨省調解“說和”兩省四縣事“要是沒有咱們這個調解中心,我們兩家肯定要通過打官司解決問題,不僅花錢、花時間,最后可能連親情和友情都沒了。”提起設在村里的跨省調解中心,華池縣喬川鄉鐵角城村村民章某感激地說。“雞鳴聞四縣,一步跨兩省。”一座陜甘兩省分界界碑,將鐵角城村一分為二,甘肅華池一個,陜西定邊一個。雖然區域上被劃分為兩省,但兩個鐵角城村的群眾毫無邊界之分,而且大多有著血緣上的親屬關系。“由于這里是四縣周邊,人員復雜,群眾因生產經營、婚姻家庭、財產權屬等問題引起的跨界矛盾糾紛時有發生。”華池縣司法局喬川司法所所長慕輝說。8年前,章某將女兒嫁到定邊縣張崾先鎮鐵角城村的趙某家。原本女兒夫妻家庭穩定和諧,但在一次房產分配問題中產生了糾紛,女婿趙某的父親全權代理兒子將章某的女兒告上法庭,請求法庭判決趙某和章某離婚。考慮到案件涉及陜甘兩地,加之被告夫妻感情尚好,孩子未成年,慕輝決定和原告及代理人協商調解,維護章某女兒的家庭權益。慕輝帶著司法所的干警前往定邊縣,多方了解案情,并與定邊縣司法局張崾先司法所銜接,組成陜甘兩省、鎮村兩級聯合調解組,多次分赴雙方當事人家里進行調處。經過1個多月的奔波,在聯合調解組的努力下,妥善處理了糾紛,最終使章某女兒和公婆、兄弟關系和好,趙某撤訴。這起糾紛的成功調解,為跨省、跨區域矛盾糾紛調處提供了新思路。隨后,經過深思熟慮、反復調研論證,慕輝起草了成立跨省民事糾紛調解中心的方案,和定邊縣司法局張崾先司法所及兩個鐵角城村進行溝通后,雙方一拍即合。2021年底,“華池定邊鐵角城人民調解中心”掛牌成立,辦公地設在華池縣喬川鄉鐵角城村村部,負責雙方鄉鎮之間發生的所有民事糾紛調處工作。“調解中心成立后,從根本上解決了跨省、跨區域民間糾紛調處難的問題。矛盾糾紛的受理、調查、調處、回訪更為科學便捷,調處后反復率大大下降,深受群眾歡迎。”華池縣喬川鄉鐵角城村黨支部書記章小飛說。目前,該調解中心調解兩地群眾矛盾糾紛20多起,件件及時高效,無一反復,而這一機制已成為兩省進一步統籌協調發展的成功實踐。
作者:路世玲 單位:隴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