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言文中品德教育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走入文本內容,捕捉文段里作者的身影和生活氣息,感受文本中的古代文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世界,通過古今人文情境的再現,實現讀者與作者對話交流,達到“物我相悅”的境地。學生積淀文言文修養,提升良好文言文閱讀能力,能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藝術魅力,增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而教師也可以借機開展品德教育。
一、重視誦讀,提升閱讀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師要以誦讀活動為教學主要手段,培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無論何種形式的語言學習和語言的交流,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感。在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養成系統的語言思維習慣。語言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學以致用和融會貫通文言術語和文言現象,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大量文言文,還需要學習古文化常識,理解、明白古代的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等方面的固有術語和交流常用語。學生在逐步掌握文言學習的概念和文化常識的過程中,形成獨立的個性的語言思維習慣,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這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文”的內容,加深對“言”藝術技巧的掌握。學生通過不斷的誦讀活動訓練,能養成主動誦讀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古文學審美情操。因此,進行誦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教師可采取誦讀法和情境法相融合,在情境中突出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高中語文課本(包括必修1—5、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選取了大量富有生活氣息、人文思想和人文關懷的文言范文,這些源自生活的文本,集中反映了一個時期乃至一個時代的圖景和心聲。文字是時代的概括,其包含的內容和容量之大不言而喻,教師在教學時適當引導學生感受語境,無疑給誦讀插上了理解的翅膀,在學習中穿越時空限制還原時代“原貌”特征,激勵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探索語言世界“奧秘”的興趣,達到潛移默化、教而不教的效果。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高中生在古文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多樣的吟誦活動,熟悉文本內容和文本知識點,力爭達到朗誦的學習效果。一方面,學生可以在誦讀過程中通過理解加深對文本的印象;另一方面,學生也可獲得自己獨特的見解,有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學生還可以獲得一種參與感,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文言文化鋪路搭橋。教師教學文言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和實踐運用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審美情趣,亮起古今時代文化交流的火花,使傳統文化和傳統文明的傳播更具生命力。教師可采取誦讀法和文本注釋法相貫通,利用教材資源落實字、詞、句的理解,強化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文言文本內容的編寫,半頁是課文選文內容,半頁是對課文選文的注釋,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課本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發揚學生學習的主人翁精神。這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掌握和積累重點實詞和虛詞,從而有效加深對文言文本內容的消化和吸收,達到文學藝術審美的感悟和體驗。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漸強化誦讀并背誦,能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和與古人進行文化交流的文學目標。
二、突出時代性和文化性,體現文化熏陶
教師應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化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融古通今。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課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質優美、富有人文關懷和愛國精神的文學作品。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這些文言作品,使其汲取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因子,了解古人的學習生活經歷、治國主張和策略、思想,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尤其是在寫法和技巧方面。文學就是人學,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閱讀文言文,就是讓學生了解認識理解古代社會。另外,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總是和其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國古代有許多仁人志士,他們的高尚情懷、熾熱的愛國情懷都集中體現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學生對這些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學習,能感受到異樣的生活天地、異樣的文化熏陶和感染,體悟古人對生活、對社會飽含的豐富復雜的人生韻味和人文情懷,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心,增強文化自豪感。另外,中國古代的學科知識大多是以文言的形式留存下來的,學生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為以后進一步閱讀古代文化典籍、繼承祖國文化遺產奠定基礎,實現“融古通今”的目的。教師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懷。學習文言文就是讓學生接受古文化熏陶,熱愛自己的母語文化,熱愛自己的語言文字,增強文化自信力和榮譽感。教師應讓學生熱愛語言文化知識,讓學生沉浸在文言文內涵和韻味的熏陶中,不斷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自身的文言文化素養和文化層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優秀文化為背景和依托,對課文內容作適當的點撥、拓展和延伸,以點帶面,多元發散,賦予每一篇作品以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從而實現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功能和價值。
三、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融入生活氣息
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文言文課堂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現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和網絡化,為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和共享資源,也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增添了文化活力,給師生課堂提供了文化大餐。教師利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靈活有趣的教學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課堂“活”起來。在高中語文文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可從網上下載更多的輔助教學材料,做成課件,在上課時給學生演示,增添課堂的生動性和靈活性,這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直觀的圖片學習中“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多一分生活氣息。教師應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體會多彩的現實生活,進一步領悟生活真諦。教師應用包容并蓄的心態去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客觀地對待文言文給自己帶來的人生啟迪。不同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接受文化的主體會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這是文化育人功能的體現。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多滲透現代生活氣息,引導學生用公正、科學的思想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性評價古人思想。教師應運用課文插圖,實現圖畫和文字的轉化,圖文并茂,引導學生審視圖畫背后的審美內涵。現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至必修五五本書中,古詩文共有二十四篇,配插圖三十幅;文言文有十五篇,配插圖十八幅。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熟練朗誦課文內容之前讓其觀看插圖,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鴻門宴》有“鴻門宴圖”和“項莊舞劍”兩幅圖;《蘭亭集序》有“蘭亭修禊圖”(局部);《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兩幅插圖;《歸去來兮辭》有“陶淵明畫像”“歸去來圖”“臨清流而賦詩圖”;《陳情表》有“侍奉請安圖”。這幾篇課文在文言文教學中有其內容上的特殊性和代表性,部分學生對漢魏晉時代的文章接觸較少,初始學習時可能會有困難,尤其對情感線索和文章主旨的把握領悟僅靠文字訴諸視聽感官,遠遠達不到深層閱讀的要求。這時教師可適當地對配有的插圖,結合文章重點文字內容進行講解、分析,啟發學生設身處地想象作者在那個時期的那份執著、那份率真、那份追求。如《歸去來兮辭》通過“陶淵明畫像”“歸去來圖”“臨清流而賦詩圖”三幅圖畫,展示了圖畫中詩人的身影是個大寫的“人”字,集中詩人生活的兩個特寫鏡頭,濃縮他一生的人生目標追求—有由官到隱的“歸”,有向望自由到心靈的“閑”,展現了那個時代士大夫自由的人格精神和人格魅力,力透紙背,表現了詩人回歸真我的決然心理。課文插圖折射出了那個時代少有的文人的“覺醒”,正是詩人釋放出了自身情感,才返璞歸真,在文學史上寫了重彩濃墨的一筆。由此可見,插圖是學生理解詩人心靈軌跡的鑰匙。現代學生對古人的生活習慣、讀書學習習慣、人際交流習慣、崇尚山水習慣、以科舉出人頭地的人生信條等可能存在困惑;現代的快節奏生活已經越來越遠離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流觴曲水的以文會友的聚會生活氣息,被現代城市文明取而代之,文化的代溝和生活的時代烙印,也容易給學生的理解帶來矛盾困惑。面對學生的種種困惑,教師只有教會學生放下現代文明的文化意識束縛,赤裸裸地回歸人性的自由,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回讓學生理解古人、解讀古人。簡言之,語言文化形式多樣,適時而存,適世流承。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肩負著育人的社會功能,是給社會生活和時代提供服務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朗讀品悟,凸顯文化時代性和傳承性。教師在課堂中應采用有效的文言教學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多一點生活氣息和情趣,實現傳統的優秀文化和現代文明文化的完美接軌,完成中華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融合,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生命力,綻放中華優秀文化的永恒魅力。
作者:馬向輝 單位:甘肅省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