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呼喚生活化教育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甚遠,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素質教育提到了與文化課程并重的地位,思想品德作為提升學生道德品質、規范學生行為的主要課程,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不容小覷。思想品德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使書面教材走進生活,通過具體化、精細化的授課形式傳遞給學生并且發揮其教化功能,是當前所有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課題。接下來筆者整合近年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觀念與教學實踐,進一步探索思想品德課程導入生活化教學因素的實施路徑,為提升初中生的思想素質夯實基礎。
1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從生活即教育思想中衍生而來的,其強調的是將知識蘊含在實際生活中,再講給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對于知識會有非常親切的感覺,也會有更濃厚的學習熱情。開展生活化教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應用這些知識的意識。
2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2.1新課導入生活化
所有關于智力的工作,都無法脫離興趣,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興趣永遠起主導作用。興趣是教師鉆研科目,研究教學方式的有力武器,同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無形動力,帶領學生探索遨游的海洋。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情緒高漲,五感在興趣的作用下處于活躍狀態,這種情緒有助于學生接受外界的一切因素帶來的影響,包括教師課堂教學在內,學生時刻情緒高漲,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感到輕松,同時還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升原有的教學效率。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想更有效地開展課程教育,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更是一切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而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削減學生的課前緊張狀態,打消其恐懼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的有效進行做好鋪墊工作。要想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實現教學目的,必須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等,在學生積極融入課堂之后,教師應緊扣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最好是學生熟知的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細節處入手,使新課導入生活化。以人教版思想品德課程為例,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五課《品出情感的韻味》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放新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中的冰雕連片段,并配上音樂《我的中國心》,讓學生在電影片段中去體會愛國之情,透過冰雕連去體會抗美援朝戰爭的不易,去敬畏英雄,去領會鋼鐵一般的革命精神。抑或者讓學生欣賞經典老歌《常回家看看》,讓他們在歌詞與旋律中去體會親子之情。情感有諸多分類,在學生受到影視、音樂等方面的啟發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生活中的情感故事,或與同學之間的友情,或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或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或對于國家的感恩之情。在學生進行基本的描述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情感進行歸類整合,并且將學生這些情感和價值觀有效融入課本中,結合實例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解,并且引導學生自助分析生活中的情感與教材上的情感兩方面的差異性與相似性。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具有足夠的課堂興趣,且教學氛圍是穩定、和諧的,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一同步入新課教學活動,這對于教學而言,無疑是寶貴財富。
2.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2.2.1和諧的教學環境與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組織的基本條件。心理學強調,在和諧、自由、民主的教學環境中,在師生關系平等、有愛的課堂氣氛中,教學成果往往會事半功倍,學生的情緒極易在這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受到感染,同時對于課堂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從被動學變成主動學。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正好與新課程理念指導目標并行不悖,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想象力與創造力也會隨之增長。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更加主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處于開拓狀態,探索知識的情緒也是積極向上的,而這種積極向上的學習興趣正是思想品德課程所需要的。學生在研究知識點的過程中,出于主動性通常會收益頗豐。例如在思考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也會時不時迸發出學習靈感,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問題中深入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促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獲得創造性思維成果。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必須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而這一教學氛圍的創造,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知識點涵蓋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手段組織符合教學目標的具體形式。2.2.2生活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具體實施路徑。生活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還應注重集體組織與個體差異。生活化課堂組織形式是一種長期教學理念,教師在組織形式的過程中應本著長期教育理念設計,避免出現耳目一新的感覺。耳目一新或許使學生在短期內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長此以往,千篇一律的方式也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立足于內容特點,立足于學生的性格與心理,每一堂課都應精心計劃,組織符合教育目的生活化課堂形式。如此,便能在課堂中最大程度發揮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課堂興趣,收獲較好的教學成果,進而達成教育目的。以《品出情感的韻味》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前期,應帶領學生快速走進課堂,在課堂開展初期,教師可以通過聊天的形式將學生帶進知識,聊天是生活中常見慣用的一種形式,這一形式對于學生的影響力遠高于教師的單方面傳授。本節內容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詢問學生現如今我們在生活中為什么要培養高尚情感?如何更有效的培養這一高尚情感?圍繞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來回答,結合生活實際談論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去做的,對于自己的做法又秉持著什么樣的態度,并且從中體會培養高尚情感的意義與價值。在學生談論自己的生活事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滲透兩彈元勛鄧稼先、見義勇為青年的故事,并且讓學生體會自己對于這些英雄人物,以及對國家的情感。整節課師生以討論為主,充分體現了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也會積極的響應教師,在師生的雙向奔赴中,進一步提升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效率。
2.3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2.3.1情境設置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的必要性。盧梭認為教育主張貼近自然,主張學生應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讓知識走進生活,讓生活走向知識。通過生活與知識的相互融合,可以使間接經驗轉換為直接經驗,這一點與杜威的教學觀念有不謀而合之處,杜威主張教育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強調學生應在實踐中獲取相關經驗,從自主探索中發現知識。無論是教育學家還是心理學家,都主張學生的教育應盡可能避免教師的說教式教育,單純的依附于教材難以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更難以滿足新課程教學指導理念。基于思想品德課程教育而言,學生簡單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并沒有在實踐中將教材指導思想有效踐行,學生的素質教育就難以有效落實。教材上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參加考試,而走進生活中的知識才是學生切實掌握到的,而這些掌握到的知識就是學生自身素質提升的重要法寶。教師的職責不是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在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學生最終內化后而形成的一種靈活的知識形態,這一知識形態會在無形中指引學生應該如何去做,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課堂變成一個大的生活環境,每個學生都是偌大的環境中的一員,使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以教材內容為主,使學生在環境創設中達到身臨其境之感,在情境中加強自己的思想感知,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而開啟學生的思維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應依據本節課程教學內容制定相關情境創設計劃,力求切合知識,在學生的興趣感召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2.3.2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具體實施策略。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對于學生的教學優勢上述進行了詳細說明,如何有效實施達成教學目的,是教師還應深入探索的問題。創設情境主要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情境的創設必須與教學緊密相連,同時還要貼近生活,使學生在情境中明確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向,明確自己應如何更好地將教材內容踐行在實際生活中。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課中的《以禮待人》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隨即創設兩個情境,讓學生明白禮貌的重要性。情境一:在一輛行駛的地鐵中,一位中學生坐在老年人愛心專座上,旁邊站著一位老人,中學生并沒有讓座,而是在低頭看書。那么同學們認為該中學生的做法正確嗎?為什么?此時學生都會認為中學生做法不正確,看書本沒有錯,甚至值得每一個人學習,但是在旁邊還有老人的情況下占用老年人專座這一行為不對,他并沒有做到對老人以禮相待。情境二:教師安排兩名中學生做社會調研,這兩名中學生在對一位老年人展開調研的過程中,說“老頭,填一下表好嗎?”老人搖搖手,頭也沒有回地走了。大家認為這兩名學生做到以禮相待他人了嗎?顯然,他們沒有做到以禮待人,這樣與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在生活中主要以禮待人,才能得到他人以禮待己。通過上述兩個情境,學生可以明確感知到以禮待人的重要性,也會在情境中感知到他人的行為是否正確,進而在生活中減免錯誤行為的發生。
2.4教學活動生活化
教學活動是學生實踐知識最直觀的方式,作為一名中學思想品德教師,應不斷探索學生的需求,將活動的教育價值不斷擴大,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確思想品德教育方向。傳統教育中,通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聽講為主,而這一教育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僅限于理論知識,學生的實踐技能較為缺乏。新時代教育教師應改變這一模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知識,增強學生自身的體驗感。以七年級上冊第五課《交友的智慧》為例,教師可以使學生整個交友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例如組織學生在活動開展之前制作一些精美的名片,將自己的姓名、年級、愛好等內容寫下來,設計形式各有不一,學生可以自主想象,發揮創造力。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制作完卡片,然后將其交給自己最想認識的同學,這一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更多的朋友。既能展示自己,又能使情感在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回應。活動重在學生的自主體驗,一旦體驗成功,教學目標就達成了一大半。又如八年級上冊《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說網絡的優勢,一組學生說網絡的弊端,然后由班長來整理正反方的觀點,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觀點整合并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利用網絡。抑或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如征集廣播稿,學生可以就當代青少年上網問題展開調研,結合實際寫一份調查報告,而這份報告正是學生撰寫廣播稿的主要參考文件,學生在調研活動中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網絡的正反面,同時可有效避免受不良信息的影響。
2.5教學評價生活化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凸顯生活化的理念,在教學評價這一環節,也應該貫穿。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中,明確自己在這一節課中的表現。此在開展評價時,最好能以過程為導向,讓學生對自己整體教學過程有全面的關注。但是不要以結果為導向,這樣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強的功利性,只為了提高成績而學習。生活化評價就是多考慮學生能否將這些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從這一方面入手,讓學生能增強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尤其是在給學生布置了一些生活化的作業或者實踐活動之后,一定要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貼近生活的評價會讓學生覺得更親切,同時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學習情況。比如在《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教學結束后,則可以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地全過程表現做評價,另外,布置生活化的實踐,讓學生調查當前我國的網民情況,了解大家都會利用網絡來做什么,有哪些不良使用網絡的習慣,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隨后針對學生的調查分析進行評價,尤其要關注他們搜集生活中種種現象時的表現,將生活化教學評價落到實處。
3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第一,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在新時代,我國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溝通都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樣的背景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幫助,同時各國的優秀文化也在這樣的背景下互相交流。當前的文化特色是豐富而多元。但是在這些文化中夾雜這一些不良信息,對于分辨信息能力還比較弱的初中學生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沖擊,他們非常容易被一些錯誤的價值觀誤導。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則能讓這些知識更利于學生理解,而且從生活入手,會讓學生覺得這些知識非常親切,將其和一些生活現象聯系起來,用思想品德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進而提升自己甄別信息的能力。第二,生活化教學能讓思想品德科目的價值觀導向更明顯。基于生活化教學要求,可以更好的落實三維目標培養。能夠將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滲透在生活實際中。像這樣逐步對他們施加引導,讓學生不再只關注知識點的學習,更重要是挖掘其背后的內涵,重視將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樣的思想品德課堂,會在塑造學生三觀,培養學生人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只有面向生活化才能更有效地凸顯其教育價值,因此當前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呼喚生活化教育,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身邊尋找教育資源,加大學生的知識面認知,進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與思想境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時代必須面向生活化,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明確思想品德教育價值。
作者:王文臣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石堡鎮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