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體育品德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早在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就已經闡述品德教育對于人的深遠影響,以及在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地位。而學生從社會生活、家庭日常和學校教育中,形成應有的道德品質,是社會長期以來普遍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品德素養的發展要求,還是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都強調著品德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澳門特區是我國的重要地區,兩地歷史同根、語言同系、文化同源,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在學生體育品德教育方面也融合中西特點、兼顧公德私德、賦予生活情境,具有包容性、多元性、生活性等優勢特點。剖析澳門特區體育品德教育的發展路徑,總結體育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成果,對其他地區體育品德教育的優化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澳門特區具備傳統品德之堅固根基、順應體育品德之本土發展、符合澳門特區發展之時代需求。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澳門特區高中體育品德教育進行剖析與探討,發現其特征為:(1)中西體育品德思想理念兼容并存。澳門特區近代教育經歷了“葡澳政府不管—逐步設立學校—回歸后課程指引制定”的歷史路徑,本土教育受到了葡式文化、宗教文化的影響。無論是課程內容設置還是教學禮儀要求等方面,都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發展。(2)課程內容設置適應品德培育情境。受教者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夠感悟到某種精神、道德、品格的意義,如在田徑類別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間的集體主義精神,那便可以放在接力跑等實踐情境中。此外,品德教育的內容也適合相應的情境,如尚武崇德的體育品質只需要在武術項目的練習情境中培育和運用,需要把握各項目的內涵及規律。(3)品德目標各年級銜接且遞進深化。“銜接提升”是澳門特區基本學歷要求的三大原則之一,符合指引編制現實性與發展性的特點。首先體現在內容的設置方面。以田徑類別中跳的項目為例,高中三年設定了“立定三級跳遠—挺身式跳遠—三級跳遠”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其次,體現在各階段體育品德教育目標的提升。隨著項目技術難度越大,對學生自身精神層面的要求也將越高。(4)品德培育方式強調落實教學實踐。學生要在教學實踐中擔任競賽組織者、裁判員、教練員等不同的角色,這也是澳門特區的教育特色,尊重了學生的公民參與、社會公平、正義行為,這有利于學生對于遵守規則、尊重裁判、維護對手等體育品德有更多視角的觀察與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5)德育評價主體多元化但標準單一。首先,教學評價方法嚴格,對場地器材、測試環境、犯規判罰等方面做出詳細闡述。其次,評價主體多元,提出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相互評價這三類主體的評價方法,但不足的是并未在所有項目中普及。第三,評價內容多元。課程指引中對個別項目提出精神形態的評價標準,如體操中對橫箱屈腿騰躍動作的優秀評述為具有幫助同學進步的奉獻精神且起到模范作用。而對腳內側傳球這類顯性得評價內容,忽略對體育品德等隱性指標的考核要求,所以課程指引還存在較大漏洞。
澳門特區高中體育品德教育的啟示:(1)國家層面,發揮區域統籌能力,共筑愛國教育高地。首先,要充分發揮國家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能力,協同溝通好各地區、各司局在助力澳門特區中所承擔的責任與分工。其次,發揮澳門特區的高度自治權,合作舉辦大型賽事,將外域運動員“引進來”與本土大眾交流。再次,加強與各地的體育互動和教育交流,努力打造為“一國兩制”的典范。(2)特區層面,完善體育課程指引,制定學業質量水平的澳門特區標準。首先,特區政府協調并發揮各級力量。教育暨青年局可參考其他地區的成功案例與最新成果,將體育品德教育等教育理念考慮納入教學與評價標準以完善課程指引。其次,通過本土專業院校進行體育課程的研究與開發,也可以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專業院校共建先進的課程科研基地,制定符合澳門特區社會發展規律的學業質量水平標準。(3)社會層面,利用民間協會力量,凈化品德培養的外部育人環境。多項政策支持為社團開展德育活動、規范體育博彩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社團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賦予其引導大眾體育品德方向的使命,要通過走入學校、走入社區的形式與市民互動交流,向大眾帶去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精神。(4)學校層面,強化教師培訓體系,提升品德素養情境的創設能力。首先需要體育教師對其內涵的充分理解,與時俱進地提升自身認知水平,貫穿于“校園培養—職前培訓—職后學習”整個過程。其次,授課教師要擁有正確的政治情懷和一定的道德高度,做出榜樣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5)家庭層面,明確品德培育職責,與學校及社區場域間協同發展。首先,要明確家庭在學生德育培養過程中的地位、職責、分工,與學校、社區等場域形成體育教育共同體,構建統一管理、溝通交流、協同互助的標準化平臺。其次,制定家庭品德教育的指引方案。再次,挖掘家庭體育資源,通過運動的形式轉變家庭成員轉變教育價值觀,強化基本品德素養。
作者:鄒馥凱 程傳銀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