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學中開放教育導學設計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從以學歷教育為主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再到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中,開放教育已經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有效的國民教育形式之一。從美學視域來研究開放教育蘊含的美,不僅能促進開放大學的發展,而且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在開放教育的導學設計中,以美導學,創美育人,運用美的形式呈現課程內容的美,為學習者提供完成課程學習所需的各種支持與幫助,是吸引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興趣的動力,是開放教育教學創新的最高要求。
[關鍵詞]開放教育;美學視域;導學設計
引言
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實施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在我國已有四十余年的歷史。然而,筆者在查閱中外文獻后發現,從教育審美學的視域來研究開放教育的成果卻寥寥無幾。因此,研究開放教育蘊含的美學意蘊,用美學理論進行教學創美設計,是一項集理論性、創新性、實用性、發展性于一體的開創性工作,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審美功能,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中以美導學,為學習者提供完成課程學習所需的各種支持與幫助,提升學科課程的內在美感價值,吸引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凸顯開放教育的美學價值。
一、研究開放教育的美具有獨特的價值
開放大學的前身——廣播電視大學(簡稱電大)成立之初,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那時擁有大學文憑的人非常少。為了滿足廣大社會青年對大學文憑的需求,全國電大以“學歷補償”教育為重點,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名師授課相結合,吸引了大批社會青年進入電大學習。但那時的電大教學設計側重于如何使學生掌握教材要點,以便考試時獲得高等學校畢業應修的學分,順利拿到文憑,雖然使用了電化教育媒體,但也是承襲“應試”的傳統模式進行教學,把黑板搬到屏幕上,千篇一律的工作機器,機械化的枯燥文字呈現,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狀態,不少人僅僅是為了獲得時代需要的文憑而學習。如今,開放教育在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逐步向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推進的新形勢下,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導學設計,使開放教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美,進一步吸引了廣大學子對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的向往。從美學視野來研究開放教育的導學設計,是把美學中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學科教學實踐,把“借美與人”與“創美與人”有機地統一起來,確立“立美育人”的導學思路,即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教學設計,積極挖掘不同學科內容蘊含的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則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以愉悅的心境進行學習,實現以美啟真、以美導善、以美育人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和審美表現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豐富了開放教育的審美內涵,給傳統的寓教于樂增添了新的形式與內容,使教育活動因廣泛的互動性和探索性給學習者以更強地愉悅性,教育過程的審美化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審美感受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認識[1]。就教學過程而言,美感是教學‘信息場’中的一種特殊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連接、潤滑、協調、催化的作用[2]。所以,教師的導學設計遵循美的原則和規律,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的美,并以美的形式呈現,學生就會感受到知識的美,就會把學習看作一種美的享受,進而孜孜以求,就會從單純追求一紙文憑的陳舊思想中轉向對知識美的探求,從而享受到求知的樂趣、求善的愉悅和求真的幸福,這也是創美導學的基本思路。二、遵循美的原則和規律進行開放教育的導學設計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包含著人類不間斷地對美的事物和美的精神的追求。如何讓我們的開放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將開放教育的課堂導學進行審美創造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各專業課教師應充分挖掘各科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對導學內容進行審美設計和審美創造,運用教育技術學的成果營造美的學習氛圍,遵循美的形式和規律呈現學科知識要點,把開放教育的導學打造成一個“教學審美場”,用自己的美學修養求得教育與審美的高度統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創美育人”。在本研究的實施過程中,改變過去以講授重點和難點、注重形成性習題訓練和期末復習模擬考試為主的授課方式,把以美導學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具體操作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篇導學展美境
這里的“美境”,既指教師創造的優美學習意境,又包含學生實現求學目的的愿景。例如,開放教育每個專業都有“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指南”這門課,雖然這門課只有1學分,但對學生持續幾年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設計好了,能夠促進學生對進入開放大學的學習產生學習美感。學習美感是學習者對學習審美對象潛藏著的美的觀照[3](P109),也就是學習者的情感與學習內容之間建立起的一種和諧關系。當學生認識到步入開放大學的校門能夠引導他們打開視野,所學的知識能夠彌補自己知識結構中的缺失,對于個人將來的發展產生光明的前景時,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去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的動力便油然而生。怎樣展現開篇之美呢?一是備課時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重點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精美的模塊,有些還可以配上和諧的聲音和動態的圖案,增強視覺美和動感美。二是教師開篇導學時以美的形象留給學生第一印象,美的教師形象需要平時從人格、修養、學識、情趣、語言、風度,以及課堂上的非語言行為等方面加強修煉,在授課時展現出自己的動態美和靜態美。三是采用“超文本(hypertext)”的方法(非線性網狀鏈接結構的“信息塊”組織的各種信息)進行課本知識的拓展延伸和答疑解難,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形成知識網絡,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可以根據學習需要有目的地“點播”,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體驗到開放大學的學習就是經歷一段美的行程。四是實施微視頻教學,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課程重點內容制作成一個個短視頻,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充滿樂趣。
(二)課程導學奏美韻
從教育審美學的角度看,既定教學內容中有著豐富多樣的美,它們是現成的審美對象,能給人各不相同的感受。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利用它們并重新加以審美改造,就會起到特殊的效果,使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與學的任務。然而,大學教材的既定教學內容中大量的還是非美形態的知識、理論,它們雖有著很高的真理度和巨大的善值,但它們不具備明顯的美的形態特征,不能直接成為學生審美感知的對象,只有經過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獨特的表現,才能轉化為審美形態的對象[4]。開放教育的導學設計是教師能動的創美活動,是追求教學過程的審美價值的探索。凡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都是教師的審美創造。遵循美的規律的導學設計是為“以美啟真”服務的,要做到以美啟真,教師就要通過挖掘美、傳播美、創造美的方式,去建立美的富有情感的導學形式,以各種審美因素去誘發學生的內部動機,用學習美感調動學生求知的心理能力(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讓學生在一種審美體驗中去掌握知識。筆者常把枯燥乏味的課程內容創編成詩歌,以增加課堂“教學情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入學指南》的開篇導學:“開放教育有指南,學習要訣記心間;具備學歷就注冊,入學測試基礎鑒。寬進嚴出追求真,有教無類凸顯善;教學服務老中青,辦學空間點到面。課程專業自己選,學習資源名師建;教師授課網上導,信息技術為手段。自主學習需慎獨,小組討論解疑難;學習遇困找老師,網上溝通很方便。形成測試按時做,復習考試模擬練;勤奮踏實坐書齋,學習過程重鉆研。助學軟件有多種,教育技術要熟嫻;修滿學分就畢業,人生道路展新顏。”又如講授“教育學”中《教學方法》一節后的課后小結:“格教探學求發展,教育理論常鉆研;教學有法無定法,基本規律做指南。教師主導講授法,學生主體討練觀;讀書指導貫始終,實驗實習不可偏。七種方法貴活用,適合學生是首選;治學悟道研得術,創美施教學生歡。”教學情韻是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呈現出來的、可以被學生體味到的獨特的神韻和韻致,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言語、情感、神采、精神、氣勢、志趣、風骨等的綜合體現,是教師特有的美學品格。教學內容一旦融入了情韻,對學生來說就具有“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美感。教學情韻也凸顯出教師的語言文字水平和表達能力的高低,一個語言文字水平低下的教師,即使有“情”,也難配“韻”。要想自己的教學具有情韻美,必須廣泛閱讀,博覽群書,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不同學科美擷英
美無處不在,教師想讓自己的教學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就必須善于從教材里感受美、提煉美,進而創造教學美。開放大學目前開設了兩百多個專業(方向),涵蓋理、工、農、醫、管、經、法等學科門類。雖然各科內容自成體系,但是各科內容蘊含的美是相互聯系的。例如,漢語言文學的音韻美廣泛用于各科便于記憶的歌訣;數學之美既與科學(物理、化學、生物)之美緊密相連,又與音樂、舞蹈、書法、繪畫、建筑、雕塑之美“聯姻”。各科教師在鉆研教材時,要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對教材中蘊含的各種美的因素細心品味,涵泳體察,反復推敲,“搜盡奇峰打草稿”(清代石濤的美學觀點),將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再賦予真、善的內容以優美和諧的形式,從而使學生在情怡性悅、輕松愉快和鮮明別致的學習美感中習得知識,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真善美統一,煥發開放教育的生命活力
真善美是人類一切進步活動的根本價值觀,也是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在動因。在真善美三者之中,美最具魅力,它以愉悅人的身心的獨特品質包含著真(合規律性)的一面和善(合目的性)的一面[3](P91)。教育的目的就是將真與善的內容轉化為教育美,使學生在情的感染與愉悅中,得到真理之美、哲理之美的啟迪,得到美德之善的熏陶。而以美引真、以美揚善則是我們進行創美教學研究的重點。開放大學所開設的課程門類繁多,分支復雜,其內容的總特點不外乎“真”“善”兩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美活動,也是以“真”“善”為前提的。開放教育的“真”不僅指合于客觀事物規律、順應社會發展的學科知識的“真”,還包括“求真務實”的運作機制。在學歷補償教育時期,雖然有的學生因一次考試失去了進入名牌大學、重點大學深造的機會,但是他們有幸進入電大學習,在求真務實的教學質量嚴格監管下,學生獲得了真知識,學到了真本領,拿到了真文憑。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相信所有學生都能掌握一項學習任務”“只要能夠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那么從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學會掌握”[5]。過去電大規定學生的學籍自注冊起八年有效,就是因為有的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知識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盡管他們學習速度慢,但通過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依然達到了畢業的基本要求。這些人在電大學到了工作需要的知識,有的還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為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都體現了開放大學的求真務實。“善”是人類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核心價值觀。開放大學一直奉行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人的求學愿望,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舉。而教師在教學美的創造中,都是以真和善為前提的,力爭達到真善美的統一。狄德羅說:“真、善、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變成美了,善也就變成美了。”這里講的“罕見的、注目的情景”,強調的是美的形式。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喜悅,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類的一種最珍貴的特性——實踐中的自由創造[6]。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特色,這就是遵循教育規律和美學規律的自由創造,這種遵循美的規律的創造實踐如果伴隨教師的一生,就不會產生職業倦怠,尤其是面對學習基礎較差的開放大學的學生。只要我們的課堂始終讓學生體驗到求真的樂趣,求善的愉悅,知識的美韻,學生就會把學習的歷程看作是在詩情畫意中穿行,長久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創美育人是教師教學創造性的最高境界,而教師對教學美的創造則是源于人對美的近乎天性的追求在自己從教職業生涯中的弘揚光大。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網絡導學,任何一堂成功的課,實際上都是教師的審美創造。從事開放教育的教師,一定要把自己修煉成“創造型”教師,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遵循美的規律對所從事的教學進行“自由創造”。
四、結語
從廣播電視大學發展到開放大學,目的是服務于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在開放教育的導學設計中,貫徹以美啟真、以美導善、以美育人的思想,把合規律性的“真”和合目的性的“善”與追求教育之“美”統一起來,把開放的課堂打造成為“教育審美場”,讓學生在這個審美場中被教師的人格美、教學設計美、知識呈現美、互動生成美、學習環境美等美的元素所吸引,進而產生學習美感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應該是開放大學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人生追求美,而美則不斷地創造人生,歷史就在這其中不斷地生成,從蒙昧時代走向高度文明。從事開放教育的教師只有從教育美的創造的角度來研究開放教育,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永遠充滿美的魅力,讓學生洋溢在一種審美愉悅的學習情境中,煥發開放教育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尚德平.審美教育學[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68.
[2]周繼堯.課堂美學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94.
[3]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4]袁鼎生.教育審美學[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2.
[5]布魯姆.教育評價[M].邱淵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240.
[6]劉仲林.跨學科教育論[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110.
作者:沈贇 張莉 屈靜 單位:四川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