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學生語文教學改革成效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隨著黨和政府全面改進和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教學,新疆高校對民族學生的語文教學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本文論述了新疆工程學院面向民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措施,分析了改革的成效、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對新疆高校民族學生的語文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民族學生;語文教學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特征和標志。黃妙軒(2021)指出全面改進和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選擇,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因素,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一、語文教學改革的背景
新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實施了民族大學生免學費接受一年的預科教育政策,預科教育的重點之一就是著力解決民族學生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不強的問題。高校語文課的開設是民族學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五個認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和手段。新時期高校語文教學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一是民族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受各地區教學質量的影響,學生語文水平存在高低差異,一個班語文高考成績最高與最低之間甚至相差40分。在這樣的情況下授課造成語文水平高的學生“吃不飽”,語文水平低的學生“吃不了”,大大削弱了教學效果。二是學生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依然不強,尤其是言語交際能力低下。三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非常薄弱,無法承擔起繼承或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對一些不良事物或現象存在認識的偏差,還需進一步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五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語文改革措施
(一)分級、分班教學
2021年3月我校面向2020級民族學生進行了語文分級教學改革,即打破原有統一的、固定的行政班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第一學期的語文期末試卷成績進行分級、分班教學,具體是將學生分成A、B、C三級,其中A級學生的成績在72分以上,B級學生的成績在58—71分之間,C級學生的成績在58分以上,按這一標準劃分,確定了A級3個班,B級12個班,C級3個班。三個級別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考試試題均做了重新的修訂和完善。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語文教學內容包括文學、口語表達、寫作三大模塊。文學模塊包括小說、散文、詩詞、戲劇等體裁的文學作品。
(二)突出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言語交際能力始終是民族學生的短板,針對這一點,新的教學大綱體現了對言語交際的重視,大幅增加了口語實踐的課。教學內容專門增加了6課時口語表達模塊,6課時的口語測試。在教學計劃中嚴格要求講課、習題和課堂討論的時間,以語文II為例,總課時為48學時,要求講課為15課時,習題為9課時,課堂討論為24課時,習題和課堂討論占到了總課時的68.75%,另外作業要求每次課后要有口語作業,包括朗讀、背誦,每一篇文章要求學生背誦一段或幾段,期末考試有口語測試,而且要占到平時成績的50%。
(三)改革課程評價(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
1.考核方式:過程性考核+期末考核過程性考核形式:包括考勤20%,課堂表現10%,作業(書面及口語)20%,口語測評50%。2.成績構成:過程性考核占總評成績的40%,期末考核占總評成績的60%。
三、改革的成效
(一)分級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能因材施教
語文分級教學對三個級別的語文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教材做不同的處理,調動了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二)口語水平得到了提高,言語交際能力得到了加強
因為設置了口語表達,學生們加強了普通話的練習和訓練,對自己的發音錯誤進行了專門的改正,比如糾正聲母中容易混淆的“b”和“p”、“s”和“sh”,反復練習“一”“不”“上聲”的變調等,通過訓練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考核評價更加合理,突出過程性考核
原有的語文水平評價雖然也由平時和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但平時成績所占比例低,只占20%,期末成績所占比例高,達到80%。改革后語文水平的評價凸顯了過程性考核,更加合理,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而且平時成績的構成比較全面,包括考勤,作業(書面和口語),課堂表現和口語測試。
四、存在的問題
(一)分級教學對學生心理、教學的影響
學生對分級后組成的語文新班歸屬感不強,按級分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行政班級,學生之間比較陌生,對新班的歸屬感不強,例如上學期一個班的學生來自3個學院,6個專業,6個班,學生之間不熟悉,不怎么溝通、交流,這不利于教學組織的展開。分級教學對B和C班的個別學生有一定的負面心理影響,尤其是分到C級的學生,部分學生學習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又因為水平差,害怕表達出錯,所以發言的意愿不強,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二)增加了教學資源分配和管理方面的難度
分級教學給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挑戰,會增加教學管理工作的難度。上學期各學院、各專業的金工實習對教學有影響,同一個班有些專業的學生要實習,有些不實習,老師在授課時間只能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教學受到一定影響。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低,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傳統
部分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課滿堂灌,與學生互動少,即使有互動,質量也不高,運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的能力差,教師未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產生的背景、內涵、使用的場合和技巧,即使知道一些教學方法和技巧,又受自身信息化能力的限制,也無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課程思政與語文教學融合不夠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語文課的課程思政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語文教學和課程思政相脫節,存在“硬融入”“兩張皮”現象,就是所授內容與所講課程思政沒有內在聯系,風馬牛不相及,生搬硬套,二是教師對文學作品的講授停留在作品表面和知識點的講授上,對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元素和思想內涵挖掘不夠,導致課程思政淺嘗輒止,沒有完全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
五、對策和建議
(一)制定科學的分級、分班標準
只有做到科學分層才能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作業、評價方式的科學性提供基礎和保證。上學期的分級標準我們是按照期末的總評成績進行分級的,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特點,因此分級可以進一步優化。
(二)加強語文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關系到語文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一環,一方面,高校要重視語文教師隊伍的建設,積極引進高素質、高層次專業語文人才,多給教師創造進修提高的機會,開展各種活動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不僅要專業過硬,更要努力提高自己課程思政的育人能力,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
語文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摒除落后的教學理念,堅持以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從學生產出導向和培養質量持續改進等方面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要讓學生成為中心、主體和主角,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合理運用“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方式和手段,多采用啟發式,教師要提高自己信息化教學能力、充分利用“慕課”“學習通”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資源,從而讓他們愛上語文、享受語文,受益于語文。
(四)課堂語文學習要與課外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要利用好“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要讓“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目標的實現,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應以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基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學生言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教師應做好“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的設計和組織工作,例如朗誦、演講、戲劇展演、配音、詩詞大賽、聽寫大賽等活動,將寫作與校內和校內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所學的寫作知識,能高質量完成寫作任務。
(五)堅持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有效、有機融入語文教學
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立德樹人要求思政課和課程思政要同行同向。教師要把好教材關,把兼具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時代性的好教材選出來,讓語文教材成為立德樹人的根本保證。通過講授讓學生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徐江 單位:新疆工程學院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