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及發展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歷史發展脈絡中諸多文明活動成果的總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勞動人民的精神力量,蘊含著鮮活的時代價值。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歷史和現實無可辯駁地證明,黃河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和強大的前行動力。當前,改革發展任務日益艱巨,更需推進黃河文化繁榮,堅定文化自信,使黃河文化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文章對黃河文化的形成根源、精神內涵、當代發展分別進行詳細闡述,探討弘揚黃河文化、使其不斷發展的有效策略,在新時代加強黃河文化傳承創新,以進一步提升黃河文化的軟實力與影響力。
一、黃河文化的形成根源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在中華文明發展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作用。在數千年的歷史實踐中,黃河文化也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性力量,引領著中華民族發展,展現出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黃河已不僅僅是流過中國大地的一條長河,而且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聚著一代又一代人對其的情感認同,而演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傳遞著不同時代的生存經驗和精神力量,積累起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就黃河文化的形成根源來看,主要由社會制度、地理地貌和圍繞黃河流域進行的農業生產等方面構成。
(一)社會制度的變遷
早在夏、商、西周時期,隨著朝代更迭,黃河文化就已經開始了創新式發展。最早為“父傳子,家天下”,在文明發展中逐漸健全了禮樂制度,并在多個領域發展的支持下,在黃河所流經的各個地域逐漸形成了多種類型文化,如河洛文化、海岱文化等,呈現出鮮明的地區特色,并逐漸融于黃河文化這一整體中。尤其是河洛文化,除了文化自身的創新,還伴隨著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的變化,與地域特色文化逐漸融合,形成符合歷史發展階段的政治制度變遷和文化認同。在這樣的社會制度變遷與更迭中,黃河文化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和完善。
(二)特殊的地理地貌
黃河文化立足于中原地區,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地理位置相關的特殊地域性文化。從黃河流向來看,由西向東依次經過青海、四川、寧夏等省(區),匯入渤海。因黃河河道長而曲折,貫穿中國三大階梯地形,在不同河段地勢高低懸殊,在同一流域中不同位置的地貌和氣候間均有著較大差異,處于黃河流域的居民可利用所屬地域的不同自然環境條件開展不同類型的生產實踐活動。在與不同惡劣氣候做斗爭、改善當地環境使其更適合于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逐漸衍生了團結合作、艱苦奮斗、探索創新的精神,各種積極的精神相互融合,創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黃河文化,并隨著時代發展與多種文化思想包容,呈現出多樣化姿態。
(三)農業生產優勢
農業自古以來就與國民生產經濟有著巨大關聯。黃河流域有著多樣化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可支持多種類型的農業生產,促進區域性經濟發展。西部的青海、甘肅可建立起草原游牧系統,形成以北方少數民族為主的產業特色,以及依托于此的文化表達。地處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等地,由于干旱少雨,可以旱作梯田系統為主,種植相關的農作物。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可建立農林牧復合體系。此外,傳統的水利工程、引黃灌溉等,也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在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中,逐步形成了對社會生活的一般認識,賦予黃河文化更加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與時代相適應的價值。
二、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
黃河文化是由黃河流域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不斷創造,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逐步發展為華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主體文化。
(一)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河流文化多為社會文明的起源,在人類文化史上有著特定的符號象征意義。就中國而言,黃河文化和中華民族發展緊密相連。在其流經的9個省(區)范圍內,有上千條支流和溪川,這種自然界中水流的奔騰不息,容易激發先民對水事實踐產生生存體悟,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達到更高的認識,將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規律的充分利用相連接。黃河流域的特定環境,先后孕育了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文化,構建起獨特的物質人文現象,使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充滿了黃河文化特色。“河圖”“洛書”等傳統文化元典,都和水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管子》認為,水是萬物之源,任何生命的出現和成長都無法脫離水。而且,作為一條飽經憂患的河流,黃河本身所具有的“善淤、善決、善徙”特征,使中華民族在治理水患的過程中,也積累起相應的生存經驗,如大禹治水的遺跡在河南洛陽被發現,大禹治水大大解決了當時勞動人民面臨的水災問題,讓他們能充分利用河流資源發展生產,并促進各部族間的聯盟和融合,鞏固了中原王權。所以,當洪水消退,中原文化的實力也隨之增強。
(二)黃河文化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
黃河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與其他文化不同的是,黃河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歷史的蕩滌中,始終一脈相承,經久不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力量,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的生命力主要表現為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續力。漫長的歲月中,黃河文化逐步將其流域內各個民族的文化進行同化,將其納入黃河文化中,成為自身的一部分,而其他未能被同化的部分則逐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同時,各種文化力量,主要為游牧文化、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激烈的交鋒中,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共識,展現了黃河文化兼容并蓄、采擷百家的特性,并因此而發展為集百家之長的綜合性文化。再者,在中華民族圖存并發展的數千年時光中,黃河文脈從未間斷。黃河文化的強大延續力,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道德和審美取向,對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黃河文化撐起了民族脊梁
黃河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尤其是黃河流域的紅色文化,更是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的紐帶,指引著中華民族逐漸脫離苦難的深淵,走向勝利,發源于此的文化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早在生產力極度落后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治理黃河就成為當時人們的重大任務,催生了民眾“關心社會公共事務”的文化心理,在治水的共同任務和利益下,將中華民族凝聚為命運共同體。之后,在抵御外敵侵略中,黃河文化更是塑造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的堅韌性格,并為祖國筑起強大屏障,抗擊外來侵略和不良的外來文化。在黃河兩岸,先后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留下了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紅色足跡,其流經的9個省(區)更是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如革命文物保護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這種紅色精神極大發揮了黃河流域中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對當地發展的帶動作用。由此可見,黃河文化撐起了民族脊梁,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和力量,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巨大推動力。
(四)黃河文化塑造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黃河文化孕育出中華民族團結、拼搏、求實、開拓和奉獻精神,激勵著人們從中吸取前行的力量,并取得了一次次改造自然、社會的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心系百姓疾苦,早在1946年就開拓了帶領人民治理黃河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帶領當地軍民先后建成三門峽、劉家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充分實現了防洪減災、水電資源開發、農田灌溉、工業及生活供水等目標,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在黃河文化中注入新的時代價值。黃河流域各族人民紛紛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譜寫了大量壯麗詩篇,并在對黃河的治理、改造和保護利用中,向世人展現了艱苦奮斗、團結創業的可貴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擔當,并先后涌現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成為新時代弘揚黃河文化的楷模。其中,焦裕祿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優秀品質和先進事跡,為中國億萬人民樹立起一座偉大豐碑,成為激勵人們艱苦奮斗的思想動力,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強大指引。黃河文化這種鼓舞人的重大作用,永遠不會過時。
三、黃河文化的當代發展
中華民族在新時代有了新的發展,我們更應發揮好黃河文化引領前進方向的作用,用其所產生的新成果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新發展。黃河文化應做到與時俱進,和當代文化及社會發展特點相適應,實現自身繁榮,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
(一)強化黃河文化的品牌效應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推進文化繁榮發展。在堅持文化自信方面,打造黃河文化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途徑。首先,由黃河文化的組成來看,應總結黃河、黃土地和黃種人的特點,推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遺產名片,打造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黃河文藝精品,突出文化的品牌優勢。其次,需有效整合與黃河文化有關的各類資源,將原本僅存在于古籍上的文字都活用起來,積極打造黃河所流經區域的文化品牌,形成豐富立體、層次分明的文化品牌,并使其聲譽不斷壯大。最后,應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探索出對時代有重大影響的成果,加深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認識,并將黃河文化遺產、旅游和學術相統一,讓文化的特色更鮮明,品牌更深入人心。
(二)大力培育生態文化
黃河文化在時代發展中,應大力培育生態文化,即用生態學的觀點去認識、處理黃河流域的生態現象,并治理所產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包括生態知識、倫理、審美和道德素養。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指導下,使黃河流域的人們形成踐行良好生態行為的習慣,以低碳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打造黃河流域更加健康的生態環境。樹立起生態文明理念,將這種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向全社會推行,形成文明的生活風尚。將生態文化素養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教育來發展,認真研究黃河流域生態文化的發展歷史,總結人類和黃河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經驗,切實做到與黃河共生、共發展。
(三)加快黃河文化創新
黃河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并不是對古老文化的簡單重復,而是要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在每個時代認識水平、社會制度的限制下,在傳統的黃河文化中難免會有一部分陳舊內容,所以,應結合時代發展對其實施創造性轉化,讓文化在時代進步中重新煥發活力。首先,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盡可能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文化的載體,使黃河文化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在其中納入時代元素,賦予黃河文化全新的生機。其次,應對黃河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將其中的思想、精神、道德規范根據時代特點進行積極轉化,發現其與當代民眾在思想觀點上的契合點,做到“以文化人”,使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應有作用。最后,應看到黃河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結合黃河流域不同地區習俗,將文化融入當地民眾的民風民俗中,使其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對當地的文學藝術、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指引,在這種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中不斷獲得發展活力,并為人們提供教育、服務、引導功能。
(四)全力推進制度建設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是中國的重點工程之一,近年來更是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要求兼顧保護文化、遺產、自然環境等資源。因此,在黃河文化發展中,應強化制度意識,維護制度權威,推進制度建設,立足于各地實際抓好頂層設計,不斷創新機制,努力將各項制度落實到位;在黃河流域內建立河長制,健全責任評價追責機制,提高當地政府的領導和執行能力。借鑒國內外江河水域成功治理經驗,認真研究黃河水域地理特點,開創獨具特色的治理方法,加大森林覆蓋面,保護黃河流域植被,涵養水源,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在黃河流域9省(區)打造整體、聯動的治理體系,努力降低洪水風險和危害,改善水質,加大對水資源的利用率。
(五)講好黃河故事
黃河故事,就是中國故事,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是講好黃河故事、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作為中華兒女,應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從每一個人做起,將黃河文化的內涵、魅力展示出來,凸顯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讓黃河文化變得生動,進一步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力。應確立講好黃河故事的宣傳觀,發揮黃河流域博物館、文化遺址的無聲故事功能,發動新聞工作者、教師群體講故事的熱情,創新講故事的方法,將其轉化為民眾喜愛的方式,形成“人人會講、人人愛聽”的格局。將黃河故事以電影、歌曲、小說等方式呈現,讓它變得更加立體;積極推進黃河故事的網絡化表達,拓展黃河故事傳播途徑,開拓各類相關國際合作,讓黃河故事為更多的人所知,在國際上也能形成較大影響力。黃河從遠古走來,在中華大地上經歷了數千個春秋,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品格,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強盛,始終勇毅向前。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賦予黃河文化新的時代價值,讓黃河文化的血脈永久延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水利,2019(20):1-3.
[2]杭栓柱,張志棟.推動黃河流域“幾字彎”文化旅游生態經濟帶建設研究[J].前沿,2020(3):16-24.
[3]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黃河流域戰略研究院.黃河流域戰略編制與生態發展案例[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20.
[4]楊越,李瑤,陳玲.講好“黃河故事”:黃河文化保護的創新思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12):8-16.
作者:孫席席 原同遙 單位:山東大學 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