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體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播當中以話語作為載體,同時話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構建者。話語方式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的傳播,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原有方式已經難以適應話語傳播需求,對此,必須要創新話語方式,營造話語語境,實現新媒體與話語傳播之間的有效融合,以此提升公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創新
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重點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性,它關系著意識形態問題,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話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傳播的載體,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本文以新媒體為切入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的創新進行有益探討。
一、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的相關概念闡釋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體,英文詞匯為“newmedia”,這個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麥克盧漢[1]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美國《連線》雜志曾經把新媒體概括為“所有人面對所有人的傳播”[2]。筆者認為新媒體是通過網絡形式向廣大受眾傳播信息的一種媒體形式,它通過高速傳播、強烈參與感、全方面傳播空間建設出一個高速化、全球化、開放性的信息空間,促使人類傳播形態發生歷史性變革,且具有內容的海量性和多元化、形式的高速性和交互性、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服務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四個顯著特征。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話語及其要素特征
話語是與社會權力關系交織在一起的一種特定的話語方式。法國思想家??碌?a href="http://www.0312yh.com/article/825531.html" target="_blank">研究表明,話語是一個推理、演繹和敘述的過程。話語是一種語言交流方式,是在特定語境中所形成的行為活動。話語主要包括文本、語境、溝通、說話人、接收者五個要素,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滿足話語要求。話語是為了表達主體一定的內容和想法,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而言,其目的是通過話語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3],以此讓受眾者接受和認同價值觀,形成共同的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同樣,這種話語的實現依然需要具備五個要素。話語五要素之間關系密切,相互作用,只有共同協調才能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目的。第一,作為溝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溝通是人們思想與感情的傳達和反應的過程,溝通使人們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識。話語形式是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話語去傳達自己的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通過溝通等形式去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思想內容與價值理念。社會主義以人為中心的價值體系是對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經濟社會改革的偉大事業和實踐的高度總結,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具體體現,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域和范疇,是社會主義理論和文化建設的基礎和核心。從溝通的角度出發,我們在開展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時,首先,注意溝通的完整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討論,涉及到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維度,且在具體探究當中,要做好三個維度的統籌兼顧。其次,把握溝通核心。理論內容在傳遞和表達當中存在諸多難點,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當中,由于其思想內容的濃縮性和政治色彩的濃厚性,使其理念難度加大,受眾者想要深入把握其精髓需要諸多努力。最后,提升溝通效率。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感到共同的價值理念,提高對溝通內容的認同性。第二,話語培育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話語具有邏輯性、規則性,并非隨意詞匯組合[4]。首先,在詞語組合方面,要注重精準,明確含義。構詞過程中要遵循基本的原則,強調構詞的邏輯性、精準性,既要易于被公眾接受,又要嚴肅莊重不失典范,避免通俗語言的使用。其次,確保結構的合理性。話語結構影響著話語的質量,關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質量,所以必須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文本結構,確保其結構的規范性。比如,選擇合適的詞匯,個人、社會、國家對應的詞匯不同,不能隨意更替。最后,注重層次性。所謂層次性主要是指在話語構建當中要把握層次性,明確話語當中個人、國家、社會的主體地位和具體特征,一般而言要將國家放在首要位置,隨后展現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觀念,當然,也可以以個人為先,并達到社會國家的有效統一。第三,話語培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語境。語言是在特定語境中才具有意義的,其本身并無特定內涵,因此在話語傳播當中需要將其放在對應語境中,這是學者索緒爾的觀點。語境在話語當中主要體現在結構、系統等方面,當語境呈現時才會更好地將話語內涵展現出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同樣需要對應的語境,具體則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明確主流意識形態。其次,以國情為依據。社會主義價值觀話語的培育必須要以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情況為依據,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喚發其生命力。最后,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可以更好被人們所接受。
二、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的干擾因素
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話語主要面臨三大挑戰,首先在于新媒體的互動性、多樣性、隱蔽性使每個人都能自由交流;其次在于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海量性、快捷性、大眾性使得教育者對教學信息的客觀可控性被大大削弱;最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種話語體系之間的差異,也容易造成話語主體在理解上的偏差。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話語表達范式化。話語表達范式化是指話語表達過程中形成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話語差異。“話語存在于任何理解和解釋活動中”[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傳遞信息、獲得理解的過程。話語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媒介。受教育者能否接受和認同教育者傳遞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話語表達的可理解性、真實性和合理性。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話語來看,可以發現雖然在新媒體環境下,但是權力話語、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仍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話語主體,從而形成了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權力理論話語體系。其形式主要有灌輸式語言、獨白式語言等。它的特點是語言的高度固定性和人物敘事的宏大性,表現出理性主義、范式主義和控制主義的特征。無論是文字的呈現,還是言辭上的表達,大多傳達著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和規定。基本上,它們是建立在上對下態度的基礎上,反映的是權力話語。這種表達方式阻礙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順暢溝通。話語表達形式類型眾多,在具體應用中需要結合對應的語境作出合適的選擇,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實現話語內容的傳遞,提高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效率。第二,話語主體缺失。話語差異性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話語的主體缺失,即主體之間交流理解實現的可能性決定了話語之間的差別性存在形式[6]。對于話語主體而言,其差異性在于身份不同。作為教育者,強制性是其話語權的顯著特征,話語主體之間的關系較為顯著。同時,知識資源內容量大,在信息傳遞方面具有不對稱等情況。由于接收者與傳遞者對信息掌握的不同,信息傳遞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難以有效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價值,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僅能夠實現形式上的傳遞,難以達到內在實質的有效傳輸。第三,語境空間多元化。話語表達作為社會主體間人際交往的根本表達方式,它以語境為表達基礎,以語句表達為方式,其本質在于“對話”,在于促使主體間對“意義”的概念相互理解。語境,就是人類言語中的環境,時間、空間、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話語使用相關的,都屬于語境因素。語境空間多元化可以滿足不同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對主體理念的貫徹以及價值理念的培育意義重大。當然,語境不同,對應的認知狀態也會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對語境不斷優化,并構建多元的語境空間,更好滿足不用主體的交流需求。語境空間多元化主要體現在新媒體環境下話語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各種思想觀點的傳播不再受教育者的控制。空間不同對應的環境不同,人是社會中的人,生活在對應的環境當中,受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在計劃經濟年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形式主要以政治話語權為主,嚴格按照計劃開展各項活動。新媒體時代下,我國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多元化語境特色顯著。原有的文化結構、話語體系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根植于新媒體傳播這一現實境遇進行考量。
三、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的創新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媒體時代下社會價值教育話語的主要內容,在話語表達過程中要注重其形式的通俗性和內涵性,既要體現核心理念,又不能過于俗套。在話語培育當中需要體現生活體驗性與主體性,與時俱進,彰顯時代特征,進而使大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顯示創造性。新媒體背景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創作當中,必須要凸顯創作性,展現特色和精髓。新的歷史時期,話語的傳播手段、形式不斷創新,因此必須要在傳播思維方面予以創新,采取各種傳播手段和方法,利用各種傳播新媒體,制作各類新型產品,將單向人為疏導群眾的政治教育活動轉變成雙方的共同分享,把枯燥的傳統理論知識灌輸教育轉化為主動地欣賞與接納。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更是繁榮發展的關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培育當中,更要注重話語內容的創新,這樣才能不斷創造更為新穎、具有價值性的話語內容,真正滿足主體的精神需求。采用創意傳播的形式,適應不同時期我國網民對于審美的需求心理、知識形態以及審美特點,通過互動等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融合,真正實現社會精神文明繁榮發展。第二,注重主體性。話語的另一個顯著特性為主體間性,簡單而言話語是在主體之間進行有效傳播,也是重要的實踐活動。教育主體和被教育主體均屬于話語的主體傳授對象。話語間性體現為話語的張力度[7]。話語對于主體而言,對應的信息有所不同,且具有一定張力。在教育話語作用下,可以剛好實現兩個主體之間觀念的一致性,主體平等是話語間性的主要特點,這種特征既要實現對教育者話語權的尊重,又要做到對受教育者的理解與尊重,通過良好的互通實現主體之間的有效溝通。主體間的交流與溝通其實是話語傳遞的關鍵所在,話語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實現主體間的溝通交流,所以,必須要注重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更好滿足話語的傳遞需求,凸顯主體的價值性。第三,凸顯時代性??茖W技術推動下,我國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社會主義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各種新型主體逐漸出現。不同主體對利益的需求存在差異,這也使得主體需求多元化特征顯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尤其在互聯網作用下,文化交流更為顯著,西方意識形態逐漸融入到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當中,并對社會主義下的主體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來增強民族自信心。此外,還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結合中國特色,逐漸實現話語水平的提升。
四、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的創新路徑
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話語的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路徑。話語系統受多重要素的相互影響。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發展不斷推動話語創新。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話語創新應重點關注創新動力,轉變話語思維,構建理想語境,同時,還要重視網絡教育話語的運用。第一,轉換話語方式。話語既是行為思維的體現,又是一種重要的表達途徑。在話語表達當中,話語主體雙方均需要通過對應的信息、途徑實現話語的交流,話語方式選擇也會影響到最終話語的接受效率。所以,必須要選擇合適的話語形式,尤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中,要依據價值觀的特點現狀,根據話語情境,確定是選擇勸導式或者是控制式等方式。在價值引導過程中,教育主體對應話語并非特定規范,而應該采取開放式對話將個體價值理念展現出來。在信息傳遞當中,信息交流主體應當保持交流的自主性,不能強迫彼此,要構建一種互動、真誠的氛圍,這樣才會更好地達成共識,更好滿足價值理念的傳導。第二,構建理想語境。場景不同對應的話語形式也存在差異性,這就要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中,必須要結合對應的語境,通過思想語境的構建來提高話語的傳播效率。思想語境的構建可以增強兩者的共識,降低交流的阻礙,確保思想傳遞的時效性。語境從一定程度來講是由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對應話語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時代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內容以及形式等均存在差異性,所以,培育內容必須要結合時代特征,體現時代價值理念。具體而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好話語目標的行為以及內容的整合,構建統一的個人、社會、國家價值目標,形成價值理念的一致性,要通過教育話語的培育,提高人的認知水平,通過人的教育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國家的繁榮昌盛?,F實當中,話語的應用價值相對較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培育當中,要發揮好話語的作用,通過話語環境的營造以及價值理念的培育,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惟其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際交流中進行培養和溝通的方式才能得到有效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也才能真正獲得提升。第三,發揮網絡教育話語在新媒體時代的應用。新媒體時代具有自身顯著特征,尤其是信息化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效率之快,融合水平之高,這種背景下要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將社會主義價值理念與網絡相融合,凈化網絡環境,實現對網絡用戶道德的有效規劃,同時,還要結合網絡自身特點構建對應的話語體系。具體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首先,做好網絡話語載體的把握,發揮網絡溝通的優勢;其次,網絡人際的動力在于更好滿足交流主體的精神需求,因此在網絡話語構建當中,必須要從精神層面入手,不斷提高人的精神認同感;最后,新媒體時代,人們不僅是信息的獲取者,更是信息的傳遞著,去中心化已經成為一個主流趨勢,所以在這種大的環境下,必須要做到對教育主體的尊重,通過自由、平等、公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在價值理念傳遞當中,傳播媒介相對多元,既可以運用微博、抖音、博客等途徑進行傳播,也可以通過其他自媒體方式進行傳遞,在傳播當中可以將抽象的內容轉變得更為具體,這樣可以有效調動網絡受眾主體的參與積極性,達到思想意識的有效統一。此外,作為網絡公司,要積極推進網絡創新活動,打造網絡精品內容,并借助現代化技術實現文創產品的推廣,尤其在文創產品設計當中,要將社會主義價值理念融入其中,打造與時代特征相吻合的創意產品。打造網絡博物館,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不斷挖掘傳統優秀價值理念,展現中華民族優秀成果,提高華夏文明的影響力,真正在中華優秀文化挖掘的基礎上,實現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弘揚,使中國文明走向世界,使優秀網絡傳統文化的藝術創作、傳播和社會消費活動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要活動載體。
參考文獻:
[1]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
[2]胡昱暉.新媒體的泡沫經濟[J].廣告人,2007(12):145.
[3]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5):12-15.
[4]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4.
[5]巴赫金.周邊集[M].李輝凡,張捷,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8.
[6]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高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6.
作者:文蕊瑞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