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探討對高職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育,從建立市場管理制度、改革高職教育模式、強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施現代學徒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方面入手,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
1時代發展迫切需要工匠精神
1.1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統計表明,我國已連年位居世界各國GDP總量榜單第二名,高品質消費已顯現出需求旺、增長快的勢頭。眾所周知,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制造業。一流的技工才能制造出一流的產品,只有培養一批引領制造業先進水平的高端技能人才,才能夠助力國家邁進制造強國的行列,才能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目前,我國仍面臨高素質能工巧匠匱乏的局面,且我國絕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仍沒有從世界產業鏈的低端中脫離出來,尤其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叫得響的品牌仍然少之又少,依然沒能擺脫“山寨版”的困境[2]。因此,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培養高端技能人才,促進制造業邁進高端層面,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
1.2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需要
據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官網發布,2014年至2018年我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分別為1.07億、1.17億、1.22億、1.31億及1.50億人次,2018年出境游人數比上年同期增長14.7%。而且,中國消費者近年來買走全球近半數奢侈品,體現較強的消費能力及需求,且多為海外消費,因此,當今世界最大的境外旅游消費國非我國莫屬。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暴露出國內商品已滿足不了公民對奢侈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國內消費品市場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研究表明,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的有力保障。
1.3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職業教育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職業教育更是備受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政府多次強調要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在現代職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一方面能夠提高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質量與數量,另一方面能夠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的步伐,使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壯大。在經濟結構轉型的當下,社會急需高端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本的職業教育,應該抓住機遇,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重視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為培養大國工匠發揮應有的作用。
1.4滿足社會對高端技能人才的需要
培育工匠精神能促進學生潛心鉆研、銳意進取、追求極致等職業品質與職業精神的養成;能促使學生重視職業技能訓練,掌握精益求精的高端技能,練就持續創新的過硬本領;能幫助學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將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樹立符合社會需要的就業觀、擇業觀,提高就業能力與社會認可度;能培養學生樹立對自己、企業、社會與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從而為日后成長為有擔當的大國工匠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育工匠精神面臨的困難
2.1社會認可度不高
長久以來,在“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工藝匠人始終被認為低人一等,加之他們的經濟收入與付出的辛苦常常不匹配,導致社會對他們仍然存在職業偏見。工匠的現實窘況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直接影響就是:他們中的多數對一線技能工匠非常排斥,輕視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對所學專業技能缺乏鉆研精神,希望成為“有地位、有臉面”的管理人員而不是掌握專業技術的一線工人。同時,在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的社會思潮影響下,加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歧視與誤解———高職院校一直被認為較普通本科院校低一等,導致工匠精神的社會認可度不高。
2.2管理制度亟待健全
工匠精神培育僅僅依靠學校是行不通的,政府的主動作為、積極干預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市場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強,推諉扯皮、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許多企業一直處于中低端水平的運行狀態中。從供給側來看,低端產能過剩,新技術、新產品、大型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以及消費者至上理念的缺乏,都給工匠精神培育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只有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支持下,在政府層面的主動干預下,在社會層面的不斷認可下,高職院校才能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有可參考的政策框架與制度執行文本,從而構建操作性強且可持續發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2.3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一直被認為是“收留”成績較差學生的學校,且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師生也認同這個觀點。一些高職院校僅僅將高職教育當作技能培訓機構,“技術至上論”大行其道,人格養成、人文素質教育被忽視,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升學率受到追捧與重視,“重技術、輕德育”的傾向比較嚴重,結果導致立德樹人與傳授技術之間出現偏差。
2.4教師實戰技能缺乏
由于校企合作開展得不徹底、不廣泛,使得高職院校的許多教師企業工作經驗不足,缺乏熟練的技藝技能,坐而論道的現象比較嚴重,有違“學中做、做中學”的職業教育規律,很難使學生透徹理解、認同并具備工匠精神。
3構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
3.1建設市場管理制度
目前,社會公眾對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已有所提升,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的培育亦開始起步,但如果沒有豐厚的文化土壤與規范的管理制度做支撐,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傳承就會曇花一現。因此,要盡快解決我國市場經濟中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問題,要加快市場管理制度建設的步伐,盡快頒布執行力與操作性都很強的制度,構建推崇工匠精神的體制,建立崇尚實業強國的機制,讓精益求精、刻苦鉆研、求新求異的工匠精神成為高職學生追求的精神時尚。此外,還應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提高進入市場門檻的標準,對產品質量、客戶反饋進行常態性檢查、監督,倒逼市場主體對產品質量、客戶意見隨時跟進,使優秀企業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更多施展身手的機會,使能工巧匠的薪水能夠與他們的辛苦努力與付出成正比,使社會充滿尊重工匠精神的良好風氣與氛圍,從而促使高職學生爭先恐后地成為工匠精神的學習者與踐行者。
3.2改革高職教育模式,重視工匠精神培育
高職院校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修訂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將工匠精神培育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融入各門課程中,同時增加人文選修課程。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個性特征、知識結構、職業發展目標等,因材施教,使學生掌握獨門技術,具備一技之長。要強化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職業遷移能力,并掌握工匠精神的實質內容、核心要素、精神特征,養成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與職業責任等,提高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他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對變幻莫測的職場應對自如。要重視實踐育人工作,通過情景劇、翻轉課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實踐教學形式,促進高職學生深刻理解、認識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自覺踐行工匠精神。要借助校企合作實踐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專業實訓基地、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以及專業技能大賽等平臺,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求新求異的創新精神、敬業愛崗的品質精神及協同作戰的團隊精神。要隨時了解市場需求,改革高職教育模式。要根據經濟新常態對職業技能教育進行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考核內容等方面的調整,從而使學生具備優秀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與人格品質。
3.3與企業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平臺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徑,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且將企業實訓、技能訓練與工匠精神培育有機結合,也是“雙元制”的有效體現。“雙元制”是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即學生一方面在企業接受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3]。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被認為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4]。德國“雙元制”規定學生要接受為期3年以上的職業技能培訓,并進入工廠做3~5年的學徒,才能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5]。我國職業教育應借鑒德國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經驗,從企業實訓入手,使專業技能訓練對學生能夠起到工匠精神啟蒙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吸納企業文化的同時,能夠感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3.4實施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以三大平臺———企業與學校的深度融合、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的聯合傳授、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訓的有機結合為支撐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現代學徒制里體現的是雙重身份———學生與學徒,雙重身份使學生的學習地點從校園擴大到企業生產一線。在參加企業專業技能實訓、同師傅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師傅身上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內化為職業責任、職業意識與職業情懷,從而成為工匠精神與知識技能有機融合的高端人才。
3.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引導學生參加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觀看宣傳大國工匠的電視節目、參觀工匠大師的工作室、舉辦工匠技藝比賽和工匠講壇等,使學生受到愛崗敬業、鉆研技術、無私奉獻等工匠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積極打造富有工匠精神內涵的器物文化,將行業要素和職業要素融入有形的物質文化建設中,優化雕塑、標語牌、宣傳欄等文化景觀設計,突出工匠精神的本質特征、體現學校的育人特色[2],使工匠精神得到立體化、全方位的呈現,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體驗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與職業價值。
3.6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工匠精神培育離不開“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培養高素質能工巧匠的基礎保障。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學校可以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即請進來(聘請能工巧匠進入學校為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與走出去(讓教師深入企業參加現場實訓),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另外,學校還可以聘請企業中的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開展實踐教學,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傳授與訓練。總之,工匠精神培育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是推動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培育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性,對改變我國“大國工匠”后續乏人窘況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
參考文獻:
[1]張宏,唐敏娟,趙紅艷,等.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評價及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8):64-66.
[2]杜曉光.新時代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9(7):78-83.
[3]池德汝.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5(3):91-92.
[4]何楊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社會公平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15(1):102-108.
[5]尹秋花.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4):38-41.
作者:孫英梅 劉偉 單位:沈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