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詩詞歌曲秋花秋蝶里音樂美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秋花秋蝶》中描寫了兩個“物象”,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總基調是悲傷的,在音樂情緒的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出層層遞進的關系。本文將以兩個“物象”的轉換為線索,分析古詩詞藝術歌曲《秋花秋蝶》中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
【關鍵詞】《秋花秋蝶》;黃友棣;音樂美學思想
一、作品簡述
古詩詞藝術歌曲《秋花秋蝶》是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友棣先生于1957-1963年旅歐期間,根據(jù)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五言詩賦《秋蝶》而創(chuàng)作的極具中國色彩的聲樂作品。《秋蝶》一詩,是作者白居易見到秋花與秋蝶朝生夕死、共生共死的情景,引發(fā)其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由此發(fā)出感慨所撰寫。此詩借物言志,直白地表現(xiàn)了白居易心如松鶴。在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上,黃友棣先生偏愛選擇文學性較強、富有詩意以及情調蕭瑟悲郁的詩歌作品。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極具敘事性,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詩歌作品的歌詞所表達的情感及意境貼切。其藝術歌曲段落與段落之間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上一段落基礎上的推進與升華。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秋花秋蝶》,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其創(chuàng)作手法。黃友棣先生還運用“吟誦調”的方式,結合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的手法,將中國古詩詞的文化底蘊與音樂進行創(chuàng)作融合,增強了詩詞語調及旋律的民族韻味。
二、《秋花秋蝶》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一)樂出于人情
“物象”,顧名思義,即不依賴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觀事物。《秋花秋蝶》這首作品描寫了兩個“物象”。第一個“物象”的描寫,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歌詞相同,描述的景色相同,但所表達的情緒是不同的。第一部分是第1-12小節(jié),歌曲前奏運用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以二度、三度級進的方式構成下行音階,營造了一種行走在綠葉繁花、植物茂盛的小路上,秋風徐徐、秋蝶飛舞的場景,描繪了安靜、唯美的意境。“秋花紫蒙蒙,秋蝶黃茸茸。花低蝶新小,飛戲叢西東。”紫蒙蒙的秋花,黃茸茸的秋蝶,小小的蝴蝶在低矮的花叢中穿梭,一切是那么和諧、美好。歌詞部分的旋律簡潔,與唐詩簡練、短短二十字包含人、事、景三者的藝術特色相得益彰。每個唱詞以一拍一字為主,每個字對應一音或兩音。鋼琴伴奏部分則是由柱式和弦和上下行旋律音階構成,旋律優(yōu)美、簡單,以一種平和、安靜的心態(tài)敘事,描寫了秋蝶在秋花叢中嬉戲的美好“物象”,情感上主要是對美好景象的渲染。第二部分的歌詞與第一部分相同,描寫的“物象”亦相同,但在加入了作曲家的主觀思想和情感后,這一部分的情緒已然發(fā)生了變化,由最初的簡單、美好、和諧,變得更加的復雜而情感豐富。作曲家通過旋律的變化,對第一部分內容進行深入地推進,準確、鮮明地詮釋了心境的發(fā)展變化。第19-20小節(jié)歌詞部分的旋律,第一個“飛戲”在音樂上與上一句“花低蝶新小”是一個樂句,其后接了一個八分休止,再接完整的詩句“飛戲叢西東”。兩個“飛戲”的運用,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同時在語氣上有一種感嘆的效果,表達了作者看到秋花秋蝶此時此刻的美好景象,想到即將遭遇瑟瑟秋風及夜間的寒冷,因此生命結束的無奈與惋惜之情。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飛戲叢西東”在進行音樂的結尾處理上,“東”字做了漸慢處理,附點四分音符后接了一個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三連音,運用了中國戲曲中的拖腔元素,增加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民族韻味。鋼琴伴奏部分的旋律線條較第一部分更加密集、復雜。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飛戲叢西東”都使用了“波浪”形的旋律走向,第一部分是高-低-高,表現(xiàn)了初看景色的愉悅,第二部分是揚-抑-揚-抑,從旋律走向上也向聽眾展示了情緒、心境的變化,給音樂“悲傷”的主基調埋下伏筆。《老子》一書中記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音樂中的“象”是依靠聲音存在的,這種形式不像文學依靠文字,繪畫依靠色彩或線條這樣的直觀、可視。聲音雖不存在實體狀態(tài),但其又是真實可見的。這也是音樂之“象”的神奇之處,通過音符、旋律直接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和聯(lián)想,音樂的“象”是樂音的運動與欣賞者情意交融的結果,是一種“動象”的存在,也是聯(lián)覺在音樂中的運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是作曲家通過理解詩詞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行一度的音樂創(chuàng)作;演唱者在理解作曲家和詩詞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思想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作品向聽眾傳達主體的“意”,這是一種跨越時空,脫離外在物質束縛,直接與心靈相通的藝術。從自然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藝術之象,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樂記》中記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秋花秋蝶》這首作品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作品詞意相同,表現(xiàn)的“物象”相同,但通過音樂旋律的稍稍變化,表達的意境卻發(fā)生了變化。作曲家在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時,在保持詩詞涵義表達準確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經歷與想法,呈現(xiàn)給了聽眾不一樣的內容。聽眾通過聆聽音樂,在感受到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主基調的情況下,引發(fā)其自身的聯(lián)想和感悟,音樂所傳遞的精神內涵又變得更加豐富。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事物本身無所謂差別,人從特定角度觀之而生”“樂出于人情”的音樂美學思想。好比美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曲家通過音樂傳達的主基調可能是歡快的,可能是悲傷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在聽到同一首作品時,聽眾可以感受到悲傷的氛圍,但聽眾的主觀聯(lián)想內容卻是不同的。
(二)自然無為
經過三小節(jié)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下行音階構成的間奏,這首作品進入了第二個“物象”的描寫。這條下行音階旋律構成的間奏為第二個“物象”的描寫,描繪了場景、烘托了情感氛圍。“日暮涼風來,紛紛花落叢”,傍晚秋風瑟瑟,秋風吹落了秋花,這一句詞的旋律從小字一組c開始一直保持在較高的位置,“涼風”兩個字是小字一組的降b和小字二組的F構成的純五度,音程表現(xiàn)力強,表現(xiàn)了涼風襲來的感嘆之情。歌詞部分的旋律也符合古詩詞吟誦時的聲調走向。“夜深白露冷,蝶已死叢中”,夜晚氣溫降低,天氣寒冷,秋蝶死于花叢之中。“蝶已死叢中”這一句的歌詞部分旋律標注“rit”,通過漸慢處理,表達凄涼、傷感之情。第28-32小節(jié)的鋼琴伴奏部分,左手柱式和弦做鋪墊,右手是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六連音,六連音表現(xiàn)的是被秋風吹落的葉子、花和秋蝶在空中紛紛揚揚的場景。這一個部分譜例上有標注“Quasirecit”,用接近宣敘調的方式述說這一悲傷的場景。“朝生夕俱死,氣類各相從”,物各有主,也各適其天。這一部分進行了轉調,唱詞部分的旋律作曲家運用了密集音以及拖腔表達悲嘆、無奈之情,鋼琴伴奏則是簡單的柱式和弦。在唱詞旋律是長音時,鋼琴伴奏部分是上、下行音階進行,使音樂簡潔、表達的情感明晰。“朝生夕俱死”這一句,譜例上有標注“Moderatocalmato”,要用平靜的中板進行音樂的表達,“氣類各相從”則由P到f,后接第40-41小節(jié)的感嘆詞“啊”,具有較強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也抒發(fā)了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最真實的無奈之情。這一部分是歌曲的高潮,情緒達到了頂峰,作者感慨世事無常。作曲家運用六連音、感嘆詞拖腔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不需要聽眾過多地去領悟,而是直擊心靈,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存在的“物象”的同時,直白地抒發(fā)了內心最真實的情感。秋花秋蝶朝生夕死的悲慘命運,是順應自然,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作者在看到這一過程后,抒發(fā)了內心的感嘆、無奈與惋惜之情,表現(xiàn)了“自然無為”“情感自由抒發(fā),想象無拘無束”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虛實相生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還可以感悟到“虛實相生”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被秋風吹落的秋花,因天氣寒冷死于花叢中的秋蝶,描寫的是作者此時此景所看到的實際存在的“物象”。詩詞的最后一句“不見千年鶴,多棲百丈松”,由實見虛,這是詩人在看到第二“物象”后,內心引發(fā)的感慨和聯(lián)想,秋蝶有秋蝶的歸處,千年鶴有千年鶴的棲居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慨之情,也由此引出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意蘊,由實見虛,虛實結合。作曲家黃友棣先生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最后一句“不見千年鶴,多棲百丈松”鋼琴伴奏部分,“不見千年鶴”的鋼琴伴奏運用了上行二度、三度琶音織體以及顫音,這一條旋律就像一縷思緒,表現(xiàn)作者見到秋花秋蝶朝生夕死的情景,所引發(fā)的深入聯(lián)想。“多棲百丈松”結束在三度疊置的琶音上,表達了作者心如松鶴,堅定的內心。在音樂情感的烘托方面,由虛見實,虛實相生。
(四)滌除玄鑒
《老子》中記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看似說的是水的功用,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高尚,具有奉獻精神,通過水之“象”來形容為人之道。這首作品亦然,作者用“鶴”比喻自己的心境,第46小節(jié)伴奏部分運用了顫音,第49小節(jié)則是以琶音結尾,力度由f-mf-pp,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如鶴如松一樣堅毅,看淡了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充滿了壯志豪情,表現(xiàn)了清除各種主觀欲念、成見,使頭腦如鏡子般清明,內心狀態(tài)保持虛靜,觀照宇宙萬物之變化及其本原的“滌除玄鑒”的審美心胸。
三、總結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音樂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國音樂所追求的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標準也是建立在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土壤上的。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美要求音樂的自然之美,作曲家黃友棣先生運用簡單的和弦、音階為我們描繪了兩個“物象”,以敘事性以及流暢旋律的方式,向聽眾娓娓道來,表現(xiàn)了秋花秋蝶朝生夕死的一生,也引發(fā)了聽眾深入的思考。《秋花秋蝶》以簡單、直白的音樂形象與表達,向聽眾傳遞作者的情感表達的同時,也體現(xiàn)著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精神內涵。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秋花秋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筆者分析尚淺,在美學思想層面仍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挖掘、探索。
參考文獻:
[1]劉譯鴻.藝術歌曲〈秋花秋蝶〉的演唱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何艷珊.老子音樂美學思想與相關藝術審美[D].中央音樂學院,2011.
[3]崔可欣.黃友棣聲樂作品演唱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9.
[4]肖偉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綜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8.
作者:溫佳妮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