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構建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政府工作報告,再到近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委會議,房地產新的發展模式一再被提及。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房地產相關配套政策需要調整好商品房和保障房結構,區分房地產的商品屬性和投資屬性,不能盲目擴張,供給過剩或需求不足須減量發展,要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一、要發展壯大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
3月18日,中國證監會官網發文稱,深入推進公募REITs試點,抓緊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募REITs試點項目落地。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項目試點,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住房制度決策部署的有效政策工具。在專家看來,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于保障房建設,這方面的力度還須加大。中國可以通過發展壯大“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并與股票等資本市場打通形成良性互動,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研究副總監徐躍進對本報記者表示,與市場化租賃住房的類REITs不同,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募REITs,是解決市場主體退出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目前,保障性租賃住房“融投管退”發展模式的雛形已經逐漸明晰。加快推進相關支持政策的落地,尤其是公募REITs退出渠道的落實,能夠有效提升市場主體參與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的積極性,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快速發展。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分析師楊驍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房地產業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3月16日,金融委會議“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預計房地產新的發展模式配套措施將出臺,會在金融、稅收等方面對房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給予優惠和鼓勵。綜合來看,房地產代建、租賃、城市更新、輕資產運營、資產管理等將是新的發展模式的重要方向,這些領域將是新的發展模式配套措施支持的重點。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會長黎乃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房地產發展關系眾多行業的興衰,調控“度”的把握很重要,要防止“一管就管死,一放就放得特別開”。配套政策上,要因城施策,從資金、限購和土地三方面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一是在資金政策方面,要控制好放貸閘門,不能放松就隨便放,也不能收緊就“一刀切”,要出臺相關的細則。二是在限購政策方面,要把商品房和政策性保障住房區分開,應遵守其商品屬性。三是在土地政策方面,針對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要增加土地供給,加快供給節奏。大量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要通過保障房解決。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蔣南平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不贊同取消商品房限購。“中國樓市還是要貫徹‘房住不炒’,限價、限購即可,可以緩征房產稅,但不要取消限購,政策要相對穩定,給市場一定的信心。”蔣南平認為,在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取消限購存在爭議。
二、中國房地產發展模式值得肯定
廈門大學教授趙燕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僅是商品市場,更是重要的資本市場。通過房地產,中國一舉解決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資本不足問題,成為過去40年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動機”。可以說,房地產市場是為地方政府量身定做的資本市場。同時,中國家庭資產的絕大部分、企業資產的大部分,都與其擁有的各類不動產價值密切相關。“當然,這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只能依賴土地直接融資。隨著土地出讓的減少,城市化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地方政府也要從賣地融資,轉向股票融資。”在趙燕菁看來,中國房地產制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住房制度。中國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通過住房資本化解決了住房這一城市化最重的資產,上億的家庭通過住房分享城市財富的增長,住房成為廣大居民重要家庭財富之一。當下,如何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趙燕菁認為,新加坡實踐多年且效果顯著的住房市場雙軌制值得借鑒。在新加坡,“量大價低,有資格限制”的“組屋”(高達87%)和“價高量少,沒有資格限制”的商品房(東南亞最高的房價)同時并存。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如果想要同時具備資本屬性和居住屬性,也要將兩個市場分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既能避免城市巨大資本價值被屏蔽,又能降低城市居住的高昂成本。
作者:周雪松 單位: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