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德語音系研究及發展前景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德語口語能力培養不僅關注語音發音準確度,對自然的語音韻律掌握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在語音識別領域,近幾十年來發展尤為迅速,在眾多方面取得巨大進展。語音信號復雜多變導致語音識別準確率偏低,因此有針對性的語音知識可以幫助提高識別率。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德語音系的研究,幫助德語學習者掌握正確發音特征,為提高德語語音識別準確度提供語言學指導,也為德語語音教學提供建議。
關鍵詞:語音學;音系學;德語;語音識別
德語口語能力培養德語口語能力培養不僅關注語音發音準確度,對自然的語音韻律的掌握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語音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信息傳遞形式。在語音識別領域,近幾十年來發展尤為迅速,在眾多方面取得巨大進展。實際上,語言交流過程中,相同的語言表達會因說話人情緒導致語音語調或者重音的變化,進而傳達不同的語義。在語音識別過程中,語音信號復雜多變導致準確率偏低,因此有針對性的語音知識可以幫助機器提高識別率。因此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德語音系的研究,幫助德語學習者掌握正確發音特征,為提高德語語音識別準確度提供語言學指導,也為德語語音教學提供建議。
一、概念辨析
語音學作為研究人類語言語音發音特點學科(Crystal:2008:363)[1],可以劃分為三個分支領域,即聲響語音學、聽覺語音學和發音語音學(TraskR1996:199)[2]。音系學將語言語音抽象為符號,研究語音符號之間的功能及結構類型(馬秋武2015:序言)[2]。音系學和語音學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語音學研究語音的生理、物理和感知情況,音系學主要研究某一特定語言的語音體系,對語音結構規律、分布規律及語音規則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歷史上語音學和音系學始終被認為是同一學科。早期國內語音學研究附屬于傳統音韻學,國外對兩者的研究也沒有進行細致的劃分。根據Ohala(1990:153-171)[4]的觀點:早期的語音科學研究當中并無語音學和音系學的區別,原因在于,音系研究大部分都可以劃分到語音學中。但是,這種局面隨著結構主義的興起而被改變。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布拉格學派人為地把語音研究劃分為語音學和音位學,特魯別茨柯依認為語音學主要研究言語行為,音系學主要研究語音系統。19世紀末21世紀初,音系學脫離語音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國外對德語音系的研究
Kingston(2007:401)[5]指出:語音與音系的連接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進行,即界定、解釋和實現。因此,音系被看作是語言的概念符號,語音則將概念符號變成具體的表達形式。根據Crystal(2008:426)[6],音系學主要分為音段音系學和超音段音系學兩類。音段音系學主要研究對象是音位,超音段音系學將超出音段的部分為研究對象。以下將從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研究兩方面對德語音系的研究進行闡釋。
(一)德語音段特征研究
國外德語對于音段特征研究集中于德語的元、輔音和音位變體。近年來,CarolineFéry(2003)、MartaPallová(2008)、Diana?ileikait?-kaishauri(2015)等學者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德語音系的特點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多數研究中提到德語的音段特征為:1.只有[∫]或[s](極少數情況下)可以出現在兩個輔音之前(CarolineFéry2003:55)[7];2.tn,dn,ln...的字母組合順序不允許出現在單詞的開頭(CarolineFéry2003:55)[8];3.央元音[?]只在非重讀音節出現,與[?]被認為是互補的音位變體,而[?]不能在非重讀音節出現(Diana?ileikait?-kaishauri2015:214)[9];4.[r]、[?]和[?]是自由的音位變體。[r]只在德語區南方的變體出現。字母R作為音節尾音時,很多變體的讀音為音位變體[?](MartaPallová2008:38-40)[10];
(二)德語超音段特征研究
超音段特征指大于一個音段的語音單位所表現出來的音強、音長、音高等語音特征(音色除外),包括重音、節奏、語調等。本文將從節奏、詞重音以及語調三個方面展開有關德語超音段特征的研究.1.詞重音重音可劃分為詞重音和句重音,通常通過延長音長、增大響度或提高音高而使得某個音節的發音更有力(Low2018:528)[11]。而現有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詞重音,因為句重音受往往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難以確定具體位置,影響因素包括單詞的詞性、說話人不同的目的等。從整體來看,德語詞重音是自由重音,但就每個單詞而言,重音的位置是固定的且有規律可循的(Dieling&Hirschfeld2000:28)[12]。在德語原有的詞里重音多落在首音節,如'Liebe,'Frieden等;在外來詞中,重音多在尾音節或倒數第二個音節,如Ar'mee,Mi'lieu等;德語中帶有非重讀前綴的詞重音都落在第二個音節,如ver'mieten,be'tonen等,但前綴ur-和un-一般來說要重讀,如'Urmensch,'Ursache等;以字母組成的縮略詞的重音一般落在最后一個音節,如dieCD'U,dieDD'R等;帶有可分前綴的可分動詞首音節重讀,如'Absage,'vorw?rts,等;復合詞中重音在修飾詞重讀音節,如Jahr'fünft,Kilo'meter等;另外,單詞中帶有durch-,hinter-,über-,um-,unter-,um-,等前綴的重音位置通常是不固定的,如'umgefahren(撞倒);um'fahren(行駛)。2.節奏節奏是一種語言的感知模式,由言語或詩歌中凸顯的要素有規則地間斷出現所產生(Trask1996)[13]。早期研究將節奏分為重音計時節奏和音節計時節奏,前者指某種語言重音有規律地間隔出現,后者指音節有規律地間隔出現。現在研究則認為節奏位于一個漸變體上,漸變體的兩端分別為重音計時節奏和音節計時節奏。雖然重音是通過強度,音高和持續時間的變化來實現的,但在重音計時節奏的語言中(如德語),音高的變化起著核心作用(Auer/Uhmann1988)[14]。Kohler(1982)[15]對德語的語速和節奏進行了研究:在正常的語速下,非重讀的音節在單詞邊界處被強烈弱化,特別是在功能詞中,輔音被同化,在極端情況下會被直接刪除。非重讀元音是被弱化,字母e弱化成/?/,er弱化成/?/。3.語調音高在連續語音中的不斷變化被稱為語調。從廣義上來說,語調即韻律(重音、節奏、音強等)(Hirschfeld&Neuber2010)[16]。狹義則僅包括句調這一因素。由于語調這一概念在德語中有廣義(韻律)和狹義(句調)之分,易引起歧義,且德國學術界對于語調這一概念更多采取狹義的概念,故本文也從狹義的概念出發對闡述其特征。德語的語調主要表現語句上,所以也稱為句調,即狹義的語調。在德語當中共分為三種調型:一為降調,通常用于句末,表明句子陳述內容的結束,多用于陳述句(Erf?hrtnachBerlin.)、感嘆句(Dubistabergro?geworden!),命令句(NehmenSiebittePlatz!),補充疑問句(Wowohnstdu?)及選擇疑問句(TrinkenSieTeeoderKaffee?);二為升調,多用于判斷疑問句的句末(FliegtdieMaschienemorgen?)。用在補充疑問句句末也可以表示說話者的禮貌態度或想要與聽者建立聯系(Wiehei?enSie?)。在反問句的句末,升調表示說話者對所謂事實的懷疑或者驚訝(Siesindschon80?)。此外,升調也用于回問(Und(wiehei?en)Sie?);三為平調,用在句子中間逗號之前(Nein,inMünchen),也用于und之前或者在稱呼之后表示逗號后面還有信息。此外,平調也常出現在復合句等一些由多個構成成分或分句組成的句子中。
三、國內對德語音系的研究
國內關于德語音系的研究中,裘明仁(1983)[17]系統地歸納了德、漢語中單音節音位群的全部結構形式,揭示了其中的規律,并進而總結出了能完全概括這些形式和規律的結構式。晁保通和羅偉(1990)[18]從共時角度對漢語普通話音位系統與德語標準語音位系統進行對比。王京平(2003)[19]在其著作《德語語言學教程》中對德語語音學和音系學進行了詳細闡述。王小戎(2009)[20]將從元音,輔音及聲調三方面對漢德語音進行對比分析,并針對德國學生在初級階段漢語語音教學方法提出建議。李享(2017)[21]對漢德兩種語言在韻律系統進行對比,從聲調和語調,音節節拍和重音節拍兩個角度出發以具體的例子說明漢語和德語在超音段層面上主要的特征差異。根據以上總結,國內關于德語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層面,缺少相關結合實驗語音學的更為科學的研究,且現有研究很少采用實際的語料分析音系的特征。此外,現有研究大多從單一層面進行研究,如單個音段層面或者單個超音段層面,二者相結合的研究較為欠缺。尤其是從實際語音習得與產出困難問題出發的實證研究不足,從研究數量上來說,國內研究較國外來說研究成果較少,且研究領域狹隘,與相關學科結合的研究較為缺乏。
四、結論與思考
由于國內關注音系領域的學者群體相對較小,與國外相比,國內對音系習得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大部分研究僅為淺層面進行探討或描述;國外音系學研究歷史悠久,德語音系的特征漸漸呈現出輪廓,研究領域廣泛。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西方的研究體系,并更多的結合母語為漢語的外語學習者的自身特點,不斷在理論與方法上進行提升,促進國內對德語音系研究的發展,進而提高德語音系習得研究水平。同時,加強音系學與語音識別等相關領域的結合,進一步推動語音識別領域向前發展。
作者:魏晗 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