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淺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分析武江區形成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的重要條件,以便針對性的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控制與減少災害帶來的威脅。
通過開展廣東省武江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1∶50000)發現地質災害點共51處,類型為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四種,其中滑坡28處,崩塌20處,地面沉降2處,地面塌陷1處。武江區地質災害以滑坡和崩塌(共計48處)為主,占總數的94.12%。下面主要結合實踐通過多個方面探究區內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因素,以便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指導武江區滑坡崩塌災害防治工作。
1區內地質災害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1.1地貌特征因素
斜坡類的滑坡、崩塌災害在其形成過程當中,都和災害區域的地貌特征存在非常緊密的關聯性,復雜而又特定的地貌特點,是產生滑坡、崩塌災害的重要原因,斜坡類的地貌特點為這些災害的形成不但創造了有力的動力因素,而且還將有力的場所提供出來。特別是海拔高度越高、較大斜坡、或者存在較大坡度地形,都極易引發滑坡、崩塌災害。(1)海拔高程通過統計分析(表1)可知,滑坡和崩塌海拔高程主要分布在60~200m,占72.91%。(2)斜坡高度通過統計分析(表2)可知,總體上,滑坡和崩塌高度主要分布在10≤h<50m和5≤h<10m的斜坡上,分別占總數的75%、18.75%。(3)地形坡度(g)通過統計分析(表3)可知,總體上,滑坡和崩塌分布在坡度角為30≤g<70°。也就是說,武江區地質災害(崩塌、滑坡)尤其在斜坡(60°)部位分布較多,達到43處,也是當地總災害數量的90%左右。通過對滑坡災害進行分析,主要于30°≤g<70°斜坡位置上分布,共計25處,占該類災害總數的89.29%;30°≤g<80°斜坡區域有大量的崩塌災害(20處)存在,因為當地災害總數量100%。通過相應的調查分析發現,坡度屬于中度范圍的斜坡位置,是滑坡災害主要分布地帶,坡度屬于中高程度的斜坡位置是崩塌災害主要分布地段。通過分析研究不能發現這些災害的出現和坡度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性。(4)坡形(s)斜坡有著不同的形態,而且有著不同的縱坡面,經詳細的統計了解到,各種形態的斜坡都有相應災害的分布,特別是一些斜坡為直線型的地質災害越多,達到68.75%;其次為凹形坡和階梯形坡,均占總數的12.5%。從單個災種來看,都是以直線坡為主。滑坡分布在直線坡為19處,約為67%左右。在直線型斜坡位置上也分布很多崩塌災害,其數量達到14處,約占70%。
1.2地質構造因素
通過統計分析,武江區48處滑坡崩塌主要在區內斷裂上下盤部位上分布,這些災害約為區內災害的20%左右,進一步證實這些災害的產生和地質構造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性。
1.3地層和巖土體因素
(1)地層巖性因素通過統計分析(表4)可知,總體上,滑坡和崩塌發生在砂巖、粉砂巖、泥巖夾粉砂巖及灰巖地層巖性中,分別占總數的43.75%、31.25%。(2)巖土體類型因素通過統計分析(表5)可知,總體上,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的巖組是層狀半堅硬~堅硬砂巖、灰巖、白云巖組,占總數的64.58%。
1.4降雨因素
很多地質災害的發生都和降雨天氣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尤其如崩塌、滑坡災害更是如此,在長期干旱條件下,突然出現持續性的降雨天氣,致災體自身重量快速的增加,使得災源體和致災體彼此摩擦阻力下降,而且其平衡性遭受破壞,導致這些災害出現。針對武江區開展相應的研究發現,區內出現的地質災害有季節性的特點,如在4~9月有44處,占91.67%,其余4處在春季3月干旱階段出現,達到8.2%左右。自然還是人為原因導致的崩塌、滑坡災害,很多都是出現在持續性的降雨天氣之后,進一步證實崩塌、滑坡災害的出現和降雨天氣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性。圖1為地質災害發生時間與降雨時間關系曲線圖。
1.5人類工程活動因素
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經濟建設都獲得了很大發展,武江區當地各項經濟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很多工程開工建設,對于地質災害的發生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對當地進行相應的統計研究發現,在地質災害發生方面有48處崩塌、滑坡災害中47處都和當地的工程建設存在十分緊密的關聯性,占災害點總數的97.928%。另外,武江區調查發現的不穩定斜坡和人工邊坡共62處,其中由削坡建房(廠、寺廟、房屋、駕校等)造成的有51處,占總數的82.26%;修建公路造成的有5處,占總數的9.80%,礦山(主要是露天采石場)6處,約為11%左右。通過這些不能看出,當地地質災害的出現很多都是由于人類工程建設所導致。
2結論和建議
2.1結論
武江區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形成和當地的地形特點關系十分緊密,而且區內的構造也是導致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另外地質災害的出現和地層、巖土體以及降雨因素,各種工程建設緊密相關。
2.2建議
(1)農村削坡建房實行三個“5”標準:坡角小于50度,坡高小于5m,邊坡離民房距離大于5m。(2)工程建設盡可能避開不利的地質構造部位,及不利的地層與巖土體。(3)加強地質災害“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訊后復查。
參考文獻
[1]楊棣,王駒.廣東省武江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1∶50000)[R].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協會,2019:63-68.
作者:劉偉旭 吳亮 單位: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