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經濟增長與地方財政支持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了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本文對經濟增長目標與地方政府財政支持策略進行研究,先分析了財政支出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之后分析了財政支出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了規范財政支出促進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的策略,包括構建穩健的財政收入機制、構建有效的財政監督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希望可以為有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增長目標;地方政府;財務支持
引言
地方政府財政在支持地方經濟增長目標實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各地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財政支出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其在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受到了消極影響,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地方政府財政工作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是地方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問題。對此,各地需要分析財政支出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和解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財政支出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對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二者關系實施的研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凱恩斯主義,另一方面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前者認為如果市場失靈,那么只靠市場機制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需要政府的干預。因為有邊際消費傾向差異、擠出效應、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基于對政府支出和結構實施調整和優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后者認為財政支出基于相關因素促進經濟長遠發展,包括制度變遷、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物質資本。
(一)財政支出和物質資本
各種長期耐用的生產資料屬于物質資本,從形式層面上進行劃分,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存貨,一種是固定資產,表現當前以及未來的生產能力。其主要來自政府及私人投資,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能夠增加其存量。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提出政府生產性公共支出,有利于提升生產的高效性,其對于經濟增長具有積極影響,包括:首先,購買性支出能夠提升社會整體需求,進而促進有關產業的發展。其次,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基于建設各種公共基礎設施,能夠提升社會資本生產的高效性,促進經濟發展[1]。最后,基于對有關產業進行投資,能夠影響社會資本的投資方向,吸引其向有關產業投入資金,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
(二)財政支出和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基于多種途徑,勞動者掌握的知識及技能,并且能夠靈活地進行應用,是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素。盧卡斯認為其具有正面影響,能夠提升投資者、企業、部門的效益。基于人力資本積累,能夠提升生產效率,緩解和解決生產要素邊際報酬遞減的問題,并且提出政府要增加這方面的投資。投資主要來源于社會保障及社會文教支出,前者投資體力,后者投資智力,二者的支出對于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包括:首先,基于增加教育方面的投資,能夠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水平和綜合能力,從而提升生產高效性[2]。其次,對于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方面的投資,能夠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其健康發展,優化勞動力供給。政府對于教育方面的投資,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長遠的影響。
(三)財政支出和技術進步
科技是重要的生產力,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將其加入經濟學內生變量中,提出技術有正外部性,其發展能夠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時解決生產要素邊際生產率遞減的問題,要想實現技術發展,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人力資本積累,另一種是研發活動,政府從這兩方面著手,能夠推動技術發展,帶動經濟增長。研發活動主要包括基礎以及應用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原動力,無法直接用在商業生產中,同時具有一些特點,導致私人研發活動通常不進行基礎研究;后者可直接用在生產中,私人研發主要集中在這方面,提出政府研發投入要注重基礎研究,基于增加這方面的投入,提高對私人研發投入的補貼等,促進技術的升級發展,帶動經濟發展。
(四)財政支出和制度變遷
制度改變代表政府職能以及財政支出結構方面產生了變化。合理的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減少交易成本、激發社會活力、維護公平以及減輕矛盾等。基于制度調整和優化,政府對于經濟的影響包括:減少交易成本、財政分權及推動社會公平。第一,減少交易成本。實現渠道為公共安全及服務支出,前者能夠促進經濟的高效運行,后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包括界定及保護產權、維護社會秩序,減少交易成本。第二,維護社會公平的實現途徑包括社會保障及就業支出,其實是調整收入分配制度,基于政府轉移支付,減少收入差距,提升社會收入分配的科學性。第三,財政分權。是將中央政府的部分財權及事權交給地方政府,由其能夠自由決定財政支出,這是一種趨勢[3]。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首先,地方政府更加了解地方人民的需求,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促進地方的經濟增長。其次,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基于激勵以及競爭制度,能夠促進社會及經濟的發展。
二、財政支出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不合理的原因
(一)沒有穩健的財政收入機制
要想擴大財政支出的規模,就要建立在財政收入基礎上,如果財政赤字問題嚴重,就會限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各地方要想基于擴大財政支出推動經濟發展,就要確保有足夠的財政收入。然而有地方雖然財政收入整體呈上升趨勢,然而其增速曲線很多時間比財政支出增速曲線低,意味著財政收入增長無法適應財政支出增長的要求,不能大范圍的增加財政支出。
(二)社會需求轉變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同步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政府重視市場監督職能,確保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方式的轉變中已經形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社會需求要求政府實現相關的社會功能。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社會需求則強調民生方面的需求,可見,政府職能的轉變落后于社會需求的提升。
(三)財政支出效率有限
有些地方注重財政支出乘數效應,代表著降低居民邊際儲蓄傾向,然而缺乏民生支出提升居民消費傾向,加上擠出效應,影響了財政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發揮。另外,財政支出中因為并未清楚的界定范圍,導致重復建設問題的產生,限制了資源配置的效率。財政支出資金使用存在不透明的問題,人民群眾想要監督資金利用情況存在較大的難度,無法防范風險[4]。
三、規范財政支出促進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的策略
(一)構建穩健的財政收入機制
財政支出以及收入是主要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對于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就要增加財政收入,然而需要把控財政收入的度,如果太少會影響財政支出需求的滿足,如果太大,會影響企業的熱情。具體來說,第一,對稅源結構實施調整,探索新的稅源。比如某地稅收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上,來自所得稅及增值稅,存在單一、集中的問題。對此,需要在穩定現有稅源的前提下,從其他產業中探索潛在稅源,擴展稅源基礎,做到多元化發展。第二,財政體制中的問題。科學制定地方的財稅政策,與國稅進行連接,防止影響企業的發展積極性。對于省內有一些市縣稅源建設不足的情況,需要引導其樹立較強的增收意識,保證其可以依據地方經濟實力繳納稅款。第三,構建稅收監督管理機制。地方涉及較多的稅種,且稅源存在分布較廣的問題,對此,可以構建治稅機制,形成市縣聯動機制,采取合理的征稅措施,實現最大化的征稅。具有健全的財政收入機制,可以為財政支出的擴張奠定資金基礎,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的達成。
(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第一,整合市場力量,加強經濟建設。市場經濟背景下,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發揮基礎作用,政府不會過多的干預,只是對市場不能調節的領域進行指導。對于基礎經濟建設支出,需要靠財政提供資金;而超出財政支出范圍的內容,需要調動市場的力量,交給私人投資,不僅能滿足支出要求,還能減輕財政負擔。第二,增加社會文教支出。其可以提升人力資本的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對此,地方需要增加這方面的支出,提升人力資本優勢,結合相應的國家戰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文教支出主要包括醫療、教育、文化及科技,當前存在失衡的問題,對此,需要分析各方面的支出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均衡文教支出,促進經濟發展。第三,合理的減少行政管理支出[5]。應該加強預算約束,將這部分支出的規模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及財政收支增速內;立足于支出用途,調整支出范圍和規模。基于減少人員經費支出,對行政機構進行調整,裁掉多余的機構及人員。具體要結合實際情況,實施精簡、撤銷及合并操作,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減少財政供養的人數,減輕財政壓力,避免資金浪費。與此同時,還要采取政績考核措施。另外,控制公用性經費支出,建立審批登記機制,避免產生濫用行政資源的問題,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建議構建健全的電子政府,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能夠節省行政成本,有利于服務型政府的構建。嚴格監督機制,采取等級限額管理制度,不同級別間相互監督,提升行政支出的標準性及系統性;第一時間公布行政支出的使用方向,便于人民群眾監督,提升政府辦事的高效性;強化法律約束力度,引導基層公務員樹立較強的道德及法律意識,對于行政官員職務犯罪案件,應該依據“三公”原則進行審理,對有關犯罪人員進行嚴格的懲罰,發揮警示作用,引導其他人員樹立正確的意識。有效落實行政支出管理,是確保政府職能發揮的組織保障,合理的支出可以促進地方行政發展,同時推動經濟增長。第四,增加支農支出。我國是農業大國,雖然當前很多地方的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呈現下降的趨勢,然而其依然具有基礎地位。農產品數量及質量會影響到糧食安全,農業發展關系到人們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在農業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收益問題,對此,地方需要增加對農業發展的支出,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對于農業而言,需要增加投入,注重科技興農,提升農業的生產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升科技含量,從而增加產品附加值。對于農村建設而言,地方要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統一安排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健全的農村融資途徑,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優化農村及城鎮的聯動機制,促進地方新農村的建設[6]。對于農民收入,地方可以組織農村實施培訓,增加專業知識,拓展收入途徑,加強對農產品的補貼,依據農村特色發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的收益及風險抵抗力。雖然農業在地方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有限,然而其仍然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地方政府需要增加這方面的投入,鞏固其地位,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五,注重民生,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當前住房、收入差距、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問題,限制了社會的發展,如果不合理的處理社會矛盾,就會影響經濟增長,對此,地方需要加強民生財政建設,增加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推動經濟的增長。具體來說,首先,合理的劃分社會保障支出的類型,構建涵蓋全域的社會保障網絡,不斷擴大其覆蓋范圍,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有關部門統籌安排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用,避免產生一些地方隱形福利過高的問題,雖然采取有差別的社保制度,然而要在整體上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統一。對于社保資金,當前社會需求不斷增加,資金收支的缺口日益增加,政府的壓力變大,對此,應該不斷拓展融資途徑,同時把這方面的資金交給專業的管理團隊負責,利用金融手段,放大社會保障基金,提升最低水平。其次,積極解決這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如轉移支付調節收入差距、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還要解決次要矛盾,從整體上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三)構建有效的財政監督機制
該機制的構建,能夠預防地方財政支出風險,提升其支出效率。風險一般體現在結構以及總量方面,前者就是由于財政支出不科學導致的風險;后者則是財政收入無法適應財政支出要求的潛在風險。支出效率較低體現在資源浪費、財政支出較多但是獲得的社會效益太少等。為了改善現狀,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對風險的防范,提升財政支出的高效性。第一,促進預算編制改革,構建合理的預算體系,確保支出項目的合理性,將部門與綜合預算實施結合,提升預算的水平,加強財政收入及支出的管理。第二,實施問責制度,相關部門需要全面發揮各自的作用,找出問題根源部門,結合部門的履職情況,實施懲罰或獎勵,規范政府的行為,提升支出的效率。第三,構建有效的財政監督制度,利用電子信息平臺,及時公布財政支出的相關內容,如資金流向,為人民監督提供便利,還要基于活動平臺,認真聽取人民的意見,及時地進行反饋,讓人民可以間接的支配資金,加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有效的運用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出其使用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可以為各方面的建設及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然而當前在財政支出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沒有穩健的財政收入制度、社會需求轉變與政府職能轉變不統一、財政支出效率較低等。對此,地方政府需要分析問題和原因,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優化財政支出,構建穩健的財政收入機制,加強財政監督,充分發揮出財務支持的作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若鴻,鄧曉蘭,鄢偉波,許晏君.經濟增長目標與地方政府財務支持策略——來自地方融資平臺的證據[J].經濟科學,2021(06):21–37.
[2]王武青.我國東部地區地方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6.
[3]韓芳明.地方財政支出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15.
[4]趙曉穎.對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18):36.
[5]陳瑩.遼寧省財政支出促進經濟增長的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2.
[6]韓慧寧.湖北省地方政府經濟增長的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作者:劉真 單位:濱州市財政保障中心